从张之洞到詹天佑,7次建造未果,终被周总
说到武汉市,就不得不提起武汉长江大桥。它横跨长江,连接汉阳区和武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大桥,被大家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虽然武汉长江大桥是在年开始建造的,但其实,从清光绪年间,这座大桥的修建,就已经被提上日程了。
公元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鄂督的张之洞,曾上书提议“在长江中建一座铁桥,连接武汉和汉口”。但当日本的工程师勘察评估出,至少要余万金,才能将桥建成时,当朝以“没钱”为由,暂缓了张之洞的提议。
一年后,张之洞又提建桥之事,这次不但明确了建桥的地址,日方工程师还进行了初步设计,但是,不久后张之洞调离武汉,建桥的事又被搁置了。
到了公元年,即清宣统二年,美国方面的人员向当时的湖广总督提议,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但再一次因为湖北财政吃紧,而不了了之。
一年后,即公元年9月,时任清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为了在武汉建造跨江大桥,向德国银行贷款万美元。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辛亥革命爆发,建桥事宜再一次戛然而止。
到了民国2年,即公元年,通过詹天佑的帮助和支持,国立北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工科教授乔治·米勒(德国籍)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位土木专业的学生,再次来到武汉进行建桥前的勘测,但并未能具体实施建造事宜。
民国18年,即公元年,时任武汉特别市市长的刘文岛,再次将建桥事宜提上日程,但由于时局动荡,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再一次被搁置。同样,民国24年,即公元年的那次修建方案,也在意料中似的,被迫搁置了。
前后29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屡次被提起,又屡次被搁置,几经波折,还是没有实施建造。
直到年9月,当时已经63岁的李文骥与茅以升等众多桥梁专家,联合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不出20天,就得到了“同意建造”的回复。次年年初,“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成立,开始进行建造前期的筹备工作。
年,周总理特别批注,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7月,彭敏带领铁道部代表团,到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9月,28位苏联桥梁专家来到武汉提供技术指导。
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经过2年的苦心建造,年7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主桥合龙,10月15日正式通车运营。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正常运营中的桥梁之一,截止年6月,武汉长江大桥单日通行车流量为10万多辆车次、余列火车车次。
作为第一批选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武汉市境内重要的过江通道,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发展的重要见证。
#AI共创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