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竣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亲诉
年代,美国桥梁专家说:“南京水深流急,不宜建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时说:“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肯定建不成!”谁料70年代,周总理竟自豪地和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南京长江大桥就是一个!”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最吸引人的设计要数桥头堡,它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建筑系钟训正教授,当时还是个不到40岁的年轻小伙儿。
年4月,南京福昌饭店,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稿评审。在38个设计方案中,南京工学院(今天的东南大学),共选了3个方案,送到中央。
3个方案里有两个都是钟训正设计的,分别是“红旗”造型和“凯旋门”造型,最后,钟训正的三面红旗方案,被选中了。
这个设计,最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
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动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大家期待着一座宏伟大桥早日建成。
谁料,仅仅半年时间,中苏关系破裂,前来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就全部撤走了。
他们走前带走了所有设计图纸,还撂下一句:“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人建不成!”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要说摊上人的因素是倒霉,那遇上天灾就更不幸了,当时正好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
大桥建造的工程设计和材料供应截然而止,一度瘫痪,几建几停。
有人提出缩小规模,建成一座普通桥,能通汽车就可以了。
而对桥头堡的设计,部里提出从简建桥,方案暂时搁浅,一撂就是8年。
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内忧外患,实在不容易,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滑过。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年9月,钟训正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国庆之前要把桥头堡建设完成,实现年9月30日通车献礼。
军令如山。南京开始了28天桥头堡“大会战”,大桥工人和前来支援的战士,日夜奋战。
工地上,不管白天黑夜,都是一片大干特干的场面。工地上每天有3万多人在劳动,最多时达5万多人。所有工人三班倒,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此时,中央还对钟训正的“三面红旗”桥头堡方案,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红旗的颜色要鲜艳,二是要永不褪色。”
可这怎么做到?专家们研究后认为,桥头堡主体完工后,最外面一层用红色瓷砖贴面。
设计者钟训正专门去江西景德镇去调研,可到了现场,他皱起了眉头,回来后便提出改方案!
原来,瓷器是烧不出鲜红色釉彩的,最后专家们决定,用青岛生产的玻璃砖做贴面。
3面红旗由6万多块红色玻璃砖组成,数吨重,需要吊装在高于桥面30多米的桥头堡顶端。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材料所有建设者争分夺秒,红色玻璃钢送到时,正值晚上。工人们忙赶紧安装,装好后大家擦擦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谁料,第二天一早,所有人看到成果,脸色大变。
原来,前一天晚上的安装,沙子、脚印连同树脂都粘在了钢板上。红色玻璃砖颜色深浅不一,有的鲜红,有的深红,还有发黑的,简直就成了大花脸。
三面红旗玻璃砖污渍无法清洗,钟训正与建造团队们商量后决定,应急地刷上一层红漆。
全国上下再次举国欢腾。主席作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向全世界发声;周总理后来更是称它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名气,相当于现在的高铁,是一张国家名片,也是南京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年6月22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者,94岁的钟训正教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界泰斗的钟训正教授,生前多次接受采访。
记者问他设计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有什么感想时,他总是风轻云淡地说:“没什么。”
但说起当时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经历,说起南京长江大桥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他的眼眶却总是湿润着。
在他眼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就是一种精神,而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
南京长江大桥结构在几万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打破了美国人和苏联人口中“不可能建成”的断言,更是创造了28天建成桥头堡的奇迹。
中国自古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看似不可能的移山,在中国成为了可能。
致敬!
资料来源:
《咱们的“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者访谈实录》
《桥的秘密——桥是怎样建造的》
《时间的记忆》
《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