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襄河大堤
有山有水是好地方,有堤有水也是好地方。起伏蜿蜒的大堤就是我们平阳之地的绵绵青山。
从陕西南部发源的汉江,兜兜转转二千里,弯弯曲曲来到了江汉平原腹地,主流北绕,乳名襄河,支流南环,俗称东荆河,把我的家乡仙桃市护卫得妥妥当当。五百里的慷慨赋予,滋养着百万生灵。过去“十年九水”,饱含着“沙湖沔阳州”的无比辛酸,如今“换了人间”,记录了父老乡亲“变水害为水利”的奋斗足迹。
与江水相依相存相恋的长长大堤傲然挺立,沉默坚强,象一位饱经沧桑,淡定从容,有故事、有情怀、有魂魄的世纪守望者,也是一道恩赐家乡,足金足赤的靓丽风景线。
春天就是这么神奇,让万物苏醒、争荣,令生灵蓬勃、躁动。
“人间芳菲四月天”,明媚春光,莺飞草长,我自驾来到了襄河大堤长埫口区段。
“襄河水,清悠悠,
穿平原,过沙洲,
弯弯曲曲向东流,
流呀流过仙桃市
我的家门口;
襄河水,清悠悠,
弯弯曲曲向东流,
白了栀子花,
香了姑娘的头,
喜得小伙子闹龙舟;
襄河水,清悠悠,
云里行,雾里走,
黄了堤下的稻,
绿了堤岸的柳,
映出岸边的新高
楼……"
车载音响播放的沔阳民歌,久听不厌,姣美如画,灵动俏皮的歌词,优雅甜糯,水乡浓郁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仙桃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学者型官员的燕列富,从北京请来国家顶级词曲作家凯传、田丰(湖北省沔阳县人)到仙桃采风、整理,量身打造的,几十年来,成了仙桃对外开放的一张清亮名片。
登上江堤,第一站来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闻名荆楚大地的水利工程——杜家台分洪闸,这是当年与武汉长江大桥同期施工,作为分流汉江特大洪水,确保武汉安澜的控制性工程。建筑主体年近古稀,但雄风不减当年:千米长坚如磐石的闸身,30孔钢铁孤度的闸门,高高在上的闸阀操作间,蔚为壮观。看似静卧寂寞,等闲之辈,但当汉江上游洪水高调奔来时,她会大展胸怀,呑云吐雾,降服滔天巨浪,安澜万方。
继续顺江而下。
沿堤东行不到3公里,就来到了汉江上的第一大港——仙桃港,粗壮的基柱排列整齐,如江底岩层上长出的黑色金刚,巍立江边,形成宽大坚固的平台,码头上塔吊高耸,傲视苍穹。堤内的仙桃港办公大楼、海关联检楼、国家高新区、保税区等建筑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据说,江汉平原几个市县的大宗农产品、工业品,特别是占全国出口份额第一的仙桃彭场无纺布产品都是从这里一次审验通关,直达上海洋山港,进而驶向世界各地。
继续前行。向东,向东,向东,连续三座跨江大桥,次第呈现:蒙华重载货运铁路大桥,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大桥,沪渝高速铁路大桥,还有专门为华润集团仙桃大型火电厂配套建设的巨型浮动抽水码头,令人目不暇接。一座座如彩虹卧波,流光溢彩;如巨龙腾空,气势壮阔。更有一奇特景观:在沪渝高铁堤南主线上,象抖擞天公在这里甩出了一个响鞭,鞭辟了一条分支线,沿江堤逆上,在万亩油菜花海中,划出了一个优雅的弧,连续穿插跨越省道、国道、铁道,直达仙桃城东,这就是称为“神来之笔”的省城与仙桃半小时互达的武仙城际铁路。
奔流的水,葱绿的堤,飞架的桥,灵动的美。
短短三十里的家乡襄河大堤,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五里一桥,十里一景,随随便便拎个出来都是令人啧啧不已的亿万工程。
河因桥而秀美,桥因江而壮硕;堤外沙鸥翔击,流水欢歌,堤内淡烟疏柳,阡陌交错。既有古老江堤的自然风光,又有现代大作的气韵浩荡。此地江南唯美,令人心旌飘扬。
这里是千里江堤的精华所在,这里是没开垦的旅游处女地。
一饱眼福的帧帧图景,令“美不美,家乡水”“谁不说咱家乡好”的底气、豪气油然而生。
来源:仙桃日报(作者:方新平)
▼更多精彩内容,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