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的发展道路和牵引万吨的大力士
因为有桥的出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便啦,因为有蒸汽机的出现,引出了时代的改变。
中国,是桥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修建了多木、石混合结构的桥梁。此后有闻名遐迩的西安灞桥、河北的赵州桥、著名的四川灌县竹索桥、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还有后来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黄河斜立式大桥…
这些著名的桥,书写着桥梁的发展史,也展示着桥梁科技的成果。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90年代,人类又向天堑进行了一次新的挑八渡南盘江特大桥,坐落在广西西林和贵州册亨交界的八渡战,那就是修建世界最高V型支撑的八渡南盘江特大桥。
八渡南盘江特大桥,坐落在广西西林和贵州册亨交界的八渡口处,是南昆铁路座桥梁中“天字第一号”工程。这座大桥全长.18米,12个墩台,建筑高度.69米,主跨为一联米V型支撑连续梁结构,属国内铁路干线首次采用在近80米的高墩上施工近30米高的V型支撑,不仅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桥梁实际建筑高度在我国铁路建桥史上也名列前茅。它是我国目前设计理论最新颖、V型支撑最高、施工技术最先进、科技含量最大,集“高、大、难、尖、险新”于一体的铁路桥。
年1月,建设者以“骑虎不下建大桥,背水一战创业绩”的大无畏精神,点响了开山炮,拉开了建桥的帷幕,据资料记载,世界上仅德国和日本等修过V型钢构支点的桥,可高度仅有十几米高。V型钢构支点在78米高的桥墩上,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难度都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工程师们解放思想创造性地描绘出了大桥蓝图,施工者一沙一石将蓝图变为现实。随着桥墩的升高,施工的困难越来越大。在科技的利剑之下道道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难关闯了过来。
过去传统的支架工作平台翻板钢模作业灌注,既不安全,工期又不能保证。为扫除拦路虎,工程技术人员查阅资料,一次次试验,自制成功液压平台自动升降翻板模。使用翻板模后,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工效提高两倍多。原来4~5天打一板混凝土后来只需一天即可完成一板,并且桥墩表面如工艺品一样光洁。铁道部把这种模板列为南昆线技术推广项目。
78米高的桥墩上施工45度、高近30米的V型支撑,是世界性难题。经反复试验,工程技术人员自行研制了悬臂式斜拉轻型工作平台,方便了操作。为解决大体积高标号混凝土灌注易裂纹问题,经不断总结摸索,采取预留散热孔、改变灌注时间和水泥品种等办法,解决了混凝土易开裂的现象,使V型支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
年8月1日,世界最高V型支撑铁路大桥一八渡南盘江特大桥主体胜利竣工。我国铁路桥梁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天,桥上,燃放着一串串喜庆的爆竹,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彻山谷,纸屑裹着滚滚浓烟,从百米高空的桥梁上,天女散花般飘落下来;桥下,抬头远望拔地升空的大桥,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张开双臂,托起茫茫苍穹。
18世纪下半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了产业革命的爆发,19世纪初,蒸汽机相继应用于船舶和在轨道上运行的车辆,开辟了近代运输的新纪元,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中国,年12月9日,一辆崭新的“东风4型”机车,佩着大幅铜铸雷锋像,“雷锋号”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新“雷锋号”一声长鸣,牵引着兰州开往北京的44次特快列车高速行驶据铁路部门说,发扬雷锋精神、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雷锋号”,是我国铁路干线上最后一批转型的蒸汽机车之一。这标志着主我国铁路半个多世纪的蒸汽机车即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蒸汽机车让位,谁做牵引的“大力士”?谁有如此巨大的牵引力?那就是电力机车。
年7月10日,“韶山4型”机车在大秦铁路线上进行了万吨重载牵引的实验。
蒸汽机的发展无疑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也代表这科技的发展,真的很令人赞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