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游武汉,跟着汽车水上跑,在青山长
武汉城区路网密布,交通发达,同时因为水网遍布,两江湖泊造就独特地理地貌,故而还保留有传统的特色交通方式。乘坐这种交通,出行经过的地方很固定,那就是长江水面,而通常起始站点之间的航线也是固定的,它叫做轮渡;因为所载主要乘客的差别,针对机动车过江,轮渡还细分有汽渡。如今,在青山城区江边的青山码头上,就还有运营中的汽渡。
青山区江边码头,保留的独特过江方式。众所周知,因为长江汉江的穿城而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江大桥修建之前),武汉三镇间的交通和联系被偌大江面阻隔。在科技和社会欠发达的旧社会,往来三镇,几乎只能依靠孱弱的“小舟过江”,船在武汉成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成功,武汉长江大桥诞生,不过,纵然有一桥飞架南北,传统的渡船和码头依然长盛不衰。青山区作为重工业基地之一,轮渡和江运趋势只涨不跌,在这种背景下,青山码头升级建设,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江运需求,而汽渡也在随后加入到轮渡大军行列。
从城市三环线天兴洲大桥下青山,往北到建设十一路,转武惠街向东到工人村路交汇处,看到江堤上的一个显著入口,那便是青山码头汽渡。入口在江堤上打了一个口子,双向一车道,并不宽阔,且刻意竖上了一根限高栏,做得相当精致,不知道是为了限制哪一类机动车。穿过入口,到达江堤另一段,完全是不同景致,除了面前不远处的江面,两侧都是自然成型的泥土和丘陵。植被和树林也有,尚在不远处,但对面的江水浩浩汤汤,近在咫尺,唯一一条人工通道尽头,已有一辆汽渡船在泊着。
跟着汽车水上跑,与轮渡一样方便的汽渡。开车继续向前行驶,汽渡专用通道两边被几棵小树隔离着,不远处还建有一栋简易板房,坐着几位“休闲”的大叔。因为是一个下坡,又很靠近渡口,前行的车辆速度都很慢,快要到达渡船上船口的时候,有专人在指挥。可以看到,渡船的颜值很奇快,向外张口的大钢板坚固异常,两边边缘还竖着支柱,不知道作用。渡船甲板上的位置并不大,有序停靠着数辆机动车,间隙处站着人,抽烟闲聊,悠然自得。还没开船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闲聊,在江畔一艘船板上,看得出一丝社会烟火气息。
渡船到点启航,收起伸缩板,发动机声音颤颤巍巍,甲板上也能感受到震动。很快,经过小转弯,渡船慢慢启动,向着江对面的天兴洲驶去。渡船离开码头,岸上又来了几辆机动车,它们依次停靠,等待下一班汽渡。已经出发的这一班渡船,船速匀称,稳定运行,看着江岸越来越远,江心越来越近。江面上的视线尚可,远处还有不少其他船只,相互间以遥远的一声汽笛致意,更衬托出江面的宽阔无边。汽渡甲板上的人都是常客,早就习惯了这样的风景,显得若无其事。
江上往来的渡船,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从青山码头到对岸的天兴洲,汽渡一趟的时间不长,基本上等于几站公交路线的时间,不过,江面上的风景,显然更加单调。先是回望越来越远的青山江堤,再看到的是越来越近的天兴洲,青山方向尚有高楼大厦,而天兴洲上完全是乡野风格。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过江的方式从一而终,而过江人内心,想必千丝万缕之思绪都有。城市快速发展之下,交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唯一的汽渡,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在很多青山人心中,轮渡和汽渡代表着一种心结和记忆。小编的一位朋友经常讲,他儿时于青山码头附近的青山正街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正值年少,四下乱跑,贪玩成性,也经常混迹在青山码头。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从天兴洲上转运果蔬的商贩,在青山码头卸货,他们一群小伙伴帮别人忙,出力出气,搬运西瓜。帮完别人,小伙伴们也能偷出几个瓜来,三五人群,坐着分食,哪怕只吃一小口,也非常快乐。
从青山到天兴洲,汽渡很快抵达,作为长江中间的一处岛屿,天兴洲非常值得游玩。除了特色的果蔬,在岛上还能享受到农家乐和民宿,还有独特的江滩景致,因为远离城区,这片江滩几乎原生态,沙滩戏水也独具韵味。当然了,去天兴洲还能体验下露宿江畔,扎帐篷、烧烤摊,啤酒饮料摆上,独赏一江风景,比之城市车水马龙,完全是另一番别样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