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长江大桥通车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迎新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重庆1月30日消息(记者陈鹏)近日,横跨长江两岸,总投资12亿元的重庆市重点工程———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江津津西、津北片区的互联互通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川南渝西地区的融合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央广网发中建六局供图)
白沙长江大桥自年3月开工以来,历时五年,在建设过程中攻克12项技术难题,获得9项国家专利,创造了主塔同年开工同年封顶的纪录。目前,白沙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线路全长米,其中桥梁全长米,主桥为主跨m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悬索桥,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Km/h。
为什么要用两跨?白沙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国际(中国)桥梁事业部市政桥梁经理吴后伟介绍,由于大桥所处长江两岸地形高差较大,同时上跨繁忙的长江航道以及成渝铁路,为了适应建设条件,采用了悬索桥中少见的两跨悬吊结构体系,这让工程更合理,也让景观更协调。
吴后伟表示,常规的大桥要么是单跨,要么是三跨,做两跨悬吊的非常少见。白沙大桥利用右岸出露的礁石设置了一个桥塔,采用两跨悬索桥,既满足了通航、行洪、生态的需求,又保证了桥下视野的通透,还节省了工程造价。此外,大桥临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古镇及重庆影视基地,为匹配白沙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桥精雕细琢,整体采用新中式风格设计,与传统建筑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也正好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中桥位附近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活动。为此,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及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对生态的保护,对规划桥位进行调整,将桥塔设计在岸坡及出露礁石上,避免涉水施工,充分保护了胭脂鱼的生存环境,降低对胭脂鱼生活区域的影响;同时,在前期专项编制及后期设计文件中均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胭脂鱼进行重点保护,要进行鱼类增殖放流,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河滩湿地修复和人工鱼巢投放。
白沙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上游过江通道布局,促进长江上游乃至国家西部的交通优化,同时为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