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红旗渠开凿现场10万人总耗时10

上世纪70年代,敬爱的周总理在接待外宾时,曾自豪地告诉国外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本组照片就是反映的就是红旗渠修建的老照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当年激情四射的施工现场。

林县修建红旗渠,也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交通极其不便,更致命的是水资源严重匮乏。资料显示,从明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林县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就出现了多次,庄稼绝收超过30多次,水资源严重限制当地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终于迎来了当家做主的生活,可是如何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额?当时有歌谣唱道:“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林县领导们多次实地调研后,认为开凿水渠引水,能极大解决林县水资源匮乏问题。于是,红旗渠的开凿被提上了日程。然而,当时人民测算开凿红旗渠至少需要万元,可林县全部家当只有万元,这怎么办?

林县县委讨论后,决定将万元用在刀刃上,用于购买水泥、钢钎和炸药。这样一来,开凿水渠的物资基本能够保证,可是民工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呢?资料显示,有10万人参与红旗渠的开凿,大家几乎都是自备口粮,令人感慨万千。

这一张照片令人后背发凉,胆战心惊,开凿民工用一根绳子吊住自己,然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水渠。资料显示,红旗渠总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设计最大流量为23立方米每秒。到达分水岭后,再一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39.7公里,二干渠47.6公里,三干渠10.9公里。

年2月11日,这天是红旗渠正式开凿的日子。当时的报纸这样报道,“天刚蒙蒙亮,林县就已经一片喧嚣。三万七千多人组成的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太行山,向着浊漳河的方向前进。”当时人们干劲十足,可红旗渠最终还是耗时10年时间。

红旗渠因开凿在太行山山腰上,故又被称为“人工天河”。民工们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挖砌土石达万立方米。有人测算过,如把这些土石修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在红旗渠开凿过程中,最难开凿的一段当属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名优秀青年,故名“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洞总长米,高5米,宽6.2米。

年7月,红旗渠终于全线贯通,林县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54万亩。“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国际友人对红旗渠的盛赞。如今的红旗渠早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