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作品南通大学的作品桥上的街市旧铁
第八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金奖作品
作品编号
B-
作品名称
桥上的街市——旧铁道桥改造
设计机构
南通大学
指导老师
范占军姜妍
获奖人员
陈琳潘昱岚陈瀚姚瑶
获奖情况
紫金奖金奖、优秀作品奖(学生组)一等奖
◎作品视频
◎主创人员
主创人员(从左至右):陈琳陈瀚姚瑶潘昱岚
跨江大桥在山地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跨江大桥火车承载的功能消退,只剩下人群通行的功能。如何保留其历史意义和景观价值,如何将其创造性地活化、融入新的城市生活便成了有趣的话题。
通过地域文化基因的分析,我们汲取街市、吊脚楼、山城山水等元素,从体块生成、空间功能、游赏体验三方面提出了活化方案。
(1)以街市作为主要空间功能,设置多样的地域活动场景;
(2)基于吊脚楼原型的研究,采用装配式模块搭建;
(3)创造出自然山水中多维穿行的赏游体验。
地域文化基因分析
山水游览路径要素分析
结合地域特色的模块化建造
山与水是重庆的瑰宝,是山城人的灵魂。本次设计亮点在于重构山、城、水、桥共生的社区环境与路径,锈色轨道与葱茏绿意相融,民俗精粹与现代社区相生,打造“可观、可游、可居”的多维活动图景,让跨江大桥重获新生。这是一次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憧憬。
设计模型与意象图
主创团队作品自述为什么选取吊脚楼、山水、桥作为切入点?
潘昱岚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闲置空间、灰色空间,废旧铁道桥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白沙沱铁道桥位于重庆这一著名的山水之城,我们希望将传统城市空间隐匿于山水之中,打造游山逛水般的重庆街市体验区。在重庆的山腰水畔,处处可见重庆的传统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古代川渝地区人民建造山地建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装配式建造理念。因此我们借鉴了具有川渝特色的吊脚楼意向,通过模块化、预制化、可拆解的空中网架结构体系,打造了依托原有铁道桥结构的、可自由生长蔓延的绿色共享江上社区。
如何考虑模块化结构的耐久性和后期维护?
潘昱岚
我们的设计结合川渝特色,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利用竹、木、钢等材料进行模块化搭建。模块化建筑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可以被重复利用,因此对于其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竹、木等材料,我们通过干燥工艺降低湿度,在防止木材腐朽虫蛀的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便于运输和搭建;其次,压缩技术可以使木材密度增加,提高木材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第三,也可以通过化学浸渍法对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对于钢材,可以在材料或结构的表面进行涂漆,增加其耐久度。
由于采用了标准化部件、节点构造等,模块部件的更换较为容易。对于模块化结构而言,添加模块单元或者从建筑中拆除模块化单元都是非常迅速的,可将建筑运营的消耗降到最小,维护难度相较传统建筑也会略低一些。
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潘昱岚
设计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地理位置方面。我们将废旧铁道桥改造成连接长江两岸的步行风雨桥,打造可行、可憩、可遇的江上社区,让闲置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新生。其次,桥上的街市还具有区别于普通集市的独特空间。通过模块化的自由搭建,模拟别样的山水意境。我们还在多样的空间内置入多元化的休闲场所,桥上不止有做买卖的地方,也有绿植、景观点、剧场、展示空间等,可供两岸居民休闲玩赏。桥上的空间更丰富、功能更多元,在宛如山水诗画般的江上社区中游览,人们的交往体验也更加精彩。
可行、可憩、可遇的江上社区
刘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副主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旧的铁道桥失去火车承载意义而只剩下人群通行功能时,如何将其创造性活化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品巧妙依托铁道桥超强承载力的特点,借鉴了川渝特色的吊脚楼意向,通过模块化、预制化、可拆解的空中网架结构体系,打造了依托原有铁道桥结构的、可自由生长蔓延的绿色共享空中社区。作品调研了现有大桥周边的各类市民活动,不仅将原有的桥边生活场景融入新的社区,还创造了更多富有活力可能的场景。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风雨桥概念的传承,可行、可憩、可遇,而通过对传统风雨桥空间单向水平延伸演绎为多向立体交织,让空间更丰富,让功能更复合,让交往类型更多样,很好地回应了本届大赛的主题。
(作品内容及图片由设计团队提供)
审核
何伶俊何培根
编辑
姚梓阳廖静静
校对
邱蕾
新一期竞赛营5月开课!与我们一起挑战天作奖谷雨杯竞赛▼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