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桥梁历史学家我们与中国的友谊之桥
中国武汉有一座跨越长江的独特桥梁,是中苏人民友谊和他们富有成效合作的鲜明例证。长江大桥于年10月5日开通通行,该桥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和建设管理主任是桥梁工程师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
苏联专家组组长康斯坦丁?西林在大桥现场
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吉洪诺夫(НиколайНиколаевичТихонов),年代
他提出了最经济的桥梁建设方案。武汉长江大桥在世界实践中首次采用了由苏联工程师提出的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壳体组装的管柱钻孔法地基。由于其对建设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苏联工程师西林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荣誉证书。
俄罗斯联邦铁路博物馆(ЦМЖТ)藏有一系列与此座历史性建筑有关的展品。
武汉长江大桥全貌,年代。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第一座横跨长江永久性桥梁的交通价值和工程独特性使我们再次回顾其建设历史。
年,中国开始修建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它将连接蛇山(位于武昌地区)和龟山(位于汉阳地区)。在此之前,铁路车辆通过轮渡过江需要近一个天的时间。
勘测工作始于年。这一项目由中国工程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发,他们计划建设双层桥,底层用于铁路交通,顶层用于汽车通行。总重量超过20,吨的金属跨度结构定制于沈阳和山海关工厂。
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世界桥梁的技术发展是一项重大贡献,不仅因为其工程结构本身的规模之大,更主要是由于首次应用新型河岸支座设计。
建筑工程师们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江河的深度:水深达40米,高低水平面之间的差距约为19米。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未来建筑地基的支点类型异常困难。为了修建长江大桥,定制了总长度约62公里的混凝土套管桩,并在岩石土壤中钻掘了七百余米的沉井。许多苏联专家因其劳动成就被授予“中苏友谊特别奖章”。
“中苏友谊”奖章,年
中苏专家富有成效的合作使得这一宏伟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实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仅用了两年时间,而不是原本预计的四年,那时它是全中国最大的桥梁。
作者:伊.维.德杜利亚(И.В.Дедюля),俄罗斯联邦“中央铁路博物馆”与国家文化机构“铁路和桥梁建设历史”的高级研究员。
翻译:匡景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