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破解了当时的“卡脖子”问题,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年10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12月29日,大桥公路桥建成通车。回望南京长江大桥坎坷的建设历程,大桥建设者们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印刻在大桥之上,留下一个个鲜明的精神“坐标”。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家们。

大胆创新,战斗到最后一刻

第一任总工程师梅旸春

年,党中央正式决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行施工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梅旸春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为随时了解工程情况,梅旸春把工程指挥部设在长江和秦淮河支流金川河入江的交叉口上,在指挥部办公室的江堤上就可看到工地,而且江边有指挥部的专用码头,上船三分钟内便能到达水上施工的墩位。

南京长江大桥修建过程中,梅旸春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水下基础工程,一座桥梁,70%靠水下基础,如果基础不稳定,靠不住,或者下沉,桥就没法建了。传统的水下工程施工方法有沉井和管柱两种。南京江面宽阔,水底岩层极其复杂,若采用沉井方案,会加大施工难度,有一定风险。有专家提出了采用管柱方案,梅旸春在查阅大量国外建桥资料,并对桥底的地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此方案同样不可行。

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算,梅旸春创造性地提出了沉井加管柱的方案。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梅旸春还沉入江底做实验,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沉井加管柱方案的成功,让梅旸春意识到,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遇到新难题,必须集思广益,让每个人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在梅旸春倡议下,指挥部对创新成功者一律奖励。仅年,职工提出的建议就有多条。

在建造7号墩时,原计划采用钢沉井加管柱技术,但该方法需要耗费巨量钢材。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资源十分匮乏,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处处长、水下基础总设计师曹桢提议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纯钢,设计了“薄壁钢筋混凝土浮运沉井”方案。梅旸春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多次试验、推算和讨论后,决定采用曹桢的方案。最终7号墩成功完成施工,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还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大桥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长期艰苦的工作却把梅旸春的身体累倒了。年夏天,梅旸春病重卧床不起,但他仍心系大桥建设。年春,组织上决定送梅旸春回北京休养。出发前,梅旸春提出想再看一眼长江大桥工地。据家人回忆,5月11日到工地以后,他情绪激动地对妻子黄宗珍表示了“因健康问题无法建完大桥”的深深遗憾。次日凌晨二时许,白天曾经过于激动的梅旸春突发大面积脑溢血,于南京大桥工地一侧附近不幸逝世。

接任大桥总工程师的刘曾达和桥梁专家唐寰澄二人,曾在合写的文章评价他:“死于尚未完工的、正在战斗的南京长江大桥工地一侧。他鞠躬尽瘁,把自己的光和热发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敬仰。”

实地勘探,确定桥址选择

设计总工程师胡竟铭

年,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桥址的选择、地质勘探、测量和设计工作提上了日程。胡竟铭作为铁道部一级工程师,出任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总工程师,负责初步勘测设计工作。

年5月,胡竟铭带领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前往南京,收集、整理南京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航运等资料,对长江南京段进行实地勘探,并于当年年底完成草测工作。

年,胡竟铭根据实地勘探工作主持起草《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下文简称“《意见书》”),提出南京地区三处地点作为桥址候选,即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他本人更倾向于宝塔桥。宝塔桥位于长江窄口的出口处,水势平稳,流向顺直,河床变化不大,而且在此建桥是南京车站到浦口车站最短的线路,位置适中。《意见书》还建议南京长江大桥像武汉长江大桥一样,修建双层桥面,上层为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双线铁道。同年8月,铁道部邀请有关省市部门商讨该《意见书》,最终议定三条原则:

1.同意桥址选定在宝塔桥;

2.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桥下可通过万吨级海轮;

3.根据多快好省的原则建桥,适当考虑城市规划及美观。

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研讨,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意见书》基础上,众多设计人员辛勤工作,最终确定了大桥设计方案。随即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排除万难,自制”争气钢“

钢梁总设计师方秦汉

按照设计规划,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跨度长达米,且为公铁两用桥,对钢材要求极高。当时中国还生产不出符合大桥建造要求的桥梁钢,而外国企业或是不愿提供或是质量不合要求。

年,国务院明确指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所用的钢材不再依靠进口,要不惜一切代价研制出所需的钢种,年仅33岁的方秦汉被任命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部件多,所有的参数都要靠人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计算出来。仅钢梁杆件截面的选定,方秦汉就带着10多人计算了4个多月。

在方秦汉的带领下,设计团队经过两年的拼搏奋斗,凝聚各方力量与智慧,研制成功完全符合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需求的“16锰桥梁钢”,并迅速运用到大桥建造上。在建南京长江大桥之前,中国是没有桥梁钢的,这批不受他国约束,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钢材,也因此被称为“争气钢”。

在桥梁整体结构完成后,方秦汉没有放松工作。针对桥梁设计、建造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他也反复考量、认真求证。过去的钢梁包括武汉长江大桥,都是用铆钉连接,但南京长江大桥跨度远超武汉长江大桥,为了保证桥梁安全性,方秦汉决定使用更高强度的螺栓代替铆钉。

螺栓虽小,但对大桥的安全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增加螺栓表面摩擦力和抗腐蚀性,同时减少磨损,方秦汉提议在螺栓外喷铝,这个办法既不危害人体健康,也耐腐蚀,完全符合安全和技术要求。最终,在他的建议下,南京长江大桥一共使用了大概套这种表面喷铝的高强度螺栓。

全国评选,总理“钦定”设计方案

桥头堡设计者钟训正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从年就已开始,最初设计方案大致跟武汉长江大桥差不多,只是大一号。大桥局对此设计并不满意,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桥头堡设计竞赛,该竞赛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