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采石,以前有一座万里长江第一桥
我们知道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但如果在里面加一个字,万里长江第一“浮”桥,你知道在哪里吗?其实就是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这个地方。
现在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武汉这要追溯到公元的年,也就是宋开宝七年11月。大将曹彬用樊若水的计策,在采石矶江面上架设了一座横跨长江的浮桥,让宋朝的10万人马如履平地,飞渡天堑,一举攻克采石,最终让南唐灭亡,统一天下。
那么这个樊若水是什么人呢?他本来是南唐的一个读书人,因为考试每次都考不及格,就尝试换个地方考试,便想到了归顺宋朝,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赵匡胤。
采石沿江都是悬崖峭壁但是你两手空空去投靠赵匡胤,照样也会不得重用,樊若水就想到,赵匡胤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到现在还没有攻打南唐,不是因为他和李煜的关系好,而是长江天险不白叫赵匡胤是拿长江没有办法,于是樊若水就重点研究这个架浮桥的事情。
在当时的技术手段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加上采石矶的江面水流很急,而且岸边是惊涛拍岸的悬崖,关键还要经得起数万人马过江,这对浮桥的快速施工和浮桥的牢固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现代化设备搭建浮桥,古人怎么办因为采石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早在三国孙权的时候,采石矶就有了驻军,历朝历代对这采石都是比较重视,加上南唐也防着宋朝来找茬,更是不给百姓下水。樊若水想在这个地方架设浮桥,他的数据采集是很困难的。一不做二不休,樊若水就剃光了头发,冒充和尚,在江边钓鱼的时候观察记录地形。
他白天是没有办法测量长江的具体长度,就冒着喂王八的危险等到晚上,划着很小的船(大了容易被发现)来回于长江之上,用细的绳子测量江面的宽度。
趁着夜色,划小船来测量江面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吃住在采石的樊若水绘制成了《叫横江图说》,这么一幅地图其实就是将长江上的浮桥施工图。
在宋开宝三年,也就是公元年,樊若水终于移民到了宋朝,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见到了大老板赵匡胤,樊若水献上了《横江图说》,也就是长江(采石段)浮桥工程设计施工图。
赵匡胤得到了《横江图说》很开心赵匡胤很开心,这樊若水懂事啊,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决定重用樊若水,就给了樊若水学籍,让他参加进士考试,给了他一个舒州军事推官的官职。
开宝七年,赵匡胤终于装不下去了,觉得一切都ok了,命曹彬统帅十万大军去攻打南唐,让樊若水负责建造军舰和这个浮桥,还给了樊瑞水尚方宝剑,给了他副将的职称和职务。
李煜听到了报告,说曹彬带着十万大军要来打他,这李煜他是一个文艺青年,做得一手好诗好词,治理国家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他受官员影响,想当然的认为,长江天堑,无人能架浮桥,金陵,龙盘虎踞,固若金汤,宋朝军队要打过来,还早呢。
文艺青年李煜,诗词写得好文人误国,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没有多久,就是开宝八年二月,曹彬带着十万大军,一举渡过了长江,不久之后,这个南唐集团公司也就倒闭了。
曹彬和樊若水,在长江之上架设浮桥,这在中国的军事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他都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不过我们仔细的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在采石长江浮桥之前还有一座浮桥。
曹将军,你说敌人怎么如此不小心这就是荆门浮桥,据《后汉书》,《水经注》等书记载,东汉建武九年,光武帝刘秀,为了统一华夏攻打四川的公孙述,当时的守将为了防守在湖北荆门与宜昌虎牙山的之间建设了一座浮桥,这两座浮桥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攻一个守,一个打赢了,一个打输了。
小小的采石,经历了很多次大的战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