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起点再出发记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
王姝颖从来都不认为硕大的球罐、直耸的塔吊、上上下下的电梯、真空设备制造、一家有着数千名员工的企业和自己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无论是儿时,骑着单车,往返于姥爷家和学校之间,还是18岁那年,远渡重洋,半工半读,亦或是学成归来,定居北京,进入体制内。
直到有一天,从侧面看去,王姝颖猛然发现,父亲虽腰杆挺拔,但双鬓却已斑白。于是她决定,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在父亲曾经出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起点。
做自己的主
站在聚光灯下,有违王姝颖的初衷。
少年时期的海外留学经历,让王姝颖有很国际化的一面,也有很本土化的一面。她喜欢确定性,但是也会拥抱不确定性。渴望创新,却又不喜欢讲故事。虽然热情、爽朗,却禁张扬忌浮夸。
王姝颖自幼和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姥爷是教师,姥姥念过女子私塾。在学习读书和生活自律等方面,两位老人对王姝颖有着严格的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沈阳的课外辅导机构刚刚处于萌芽阶段,而且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相较今天,无论是规模还是体系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彼时,家长将子女送到课外辅导机构的意识和意愿也相对淡薄。但在当时,王姝颖却几乎学遍了市面上所有门类的课外辅导——书法、写作、舞蹈……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必须是写作业,接下来是复习、预习、练习。作为奖励,偶尔可以看一会儿电视。
那个时候,每当听着楼下小朋友们欢快愉悦的笑声,王姝颖心里都痒痒的。实在控制不住的时候,扒着窗户,偷偷地往外看两眼。
18岁那年,王姝颖赴澳洲留学,一走就是7年。出国之前,父亲王建力约法三章:一不许移民;二不许谈外国男朋友;三学成回来建设祖国。“当时同期的同学大多留在了国外,即便回来的,也几乎去了北上广。我也是回国之后,就去了北京。”
王姝颖是被夸着长大的。端正有爱的家教,让王姝颖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海外留学期间,“学霸”的人设一直立得稳稳的。刚到澳洲时,王姝颖YearChinesebackgroundSpeaker成绩就获得全校第一,HigherMathematics成绩全校第三,JapaneseBeginners全校第三。年高考UAI拿到94.4分,被悉尼大学录取。
王姝颖遇事也十分有主见,是属于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的那类人。
所以,高中二年级那年,当父亲王建力拿着已经办好的签证和海外学校学费缴费收据,说是要给王姝颖多一个选择的时候,虽然其中包含“心疼钱”和被父亲“胁迫”的成分,但最终选择赴海外读商科主修金融和会计,以及随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则完全是王姝颖自己做的决定。
也正因为是自己做的决定,初到澳洲就遭遇骗子中介,而后又因为将生活费借给同学,自己却不得不半工半读,一天打两份工的过往经历,王姝颖从未跟家人提及过。
所以,回到家乡沈阳,最终的决定依然由王姝颖自己拍板。以至于日后“想到要离开的时候,每次都是自己说服自己。”——在王姝颖看来,不做则已,做则必成,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过不去自己这关。
年代的碰撞
年,王姝颖回到沈阳。但这6年来,她过得并不好。
在刚被父亲王建力放在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总经理位置上的那两年,王姝颖感觉缺少了拥抱和祝愿。在她看来,人类天然地恐惧孤独,渴望亲密,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被看见与理解。
沈阳三洋重工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塔式起重机、电梯、压力容器、门式桥式起重机、真空设备等特种设备的研发、制造、安装及维修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下属有8家子公司和85家分公司。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隶属于沈阳三洋重工集团,是中国电梯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电梯协会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沈阳电梯协会理事长单位,也是日本三洋输送机工业株式会社在中国唯一一家集电梯开发、生产、销售、安装、服务于一体的合资合作企业。
沈阳三洋电梯的前身是原沈阳电梯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是当时国内成立的第一批电梯制造厂,被誉为中国电梯的摇篮。建厂当年生产的第一部电梯被长春新华印刷厂使用。
王建力是原沈阳电梯厂的“老”人。部队转业后,王建力从一线工人,一步一步干到班组长,再到工会主席、生产经营厂长,是当时厂里最年轻的厂级干部。
年8月6日,在沈阳三洋电梯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王建力与日本三洋输送机工业株式会社牵手,双方在品牌和技术层面合作,成立了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三洋电梯”品牌自此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当天的签字仪式上,王建力还特意系了一条金色的领带。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初来乍到”,王姝颖就被父亲王建力放在这个位置上。但人们容易理解王建力的“用心良苦”,却不那么容易理解王姝颖的“压力山大”。
有人说,摩羯座的男人是背着沉甸甸的包袱,奋力向上攀登。传统、责任、理想全装在包袱里。没有人能像他们一样,那么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金牛女则是自有一套行事原则,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选择,一旦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可行的,就不会轻易改变。
碰撞就此产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会为企业发展注入前进的动力,但在惯性之下,也会出现偏离。
当王姝颖想要对这种对这种偏离进行调校的时候,却遭遇一种尴尬——自己像个外来的“入侵者”。这个外来的“入侵者”对维持了十多年的惯性采取的改变,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否定。于是,王姝颖遇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
刮骨+疗毒
对武侠小说的痴迷,让王姝颖有种英雄情结。她有时会渲染出一种志在改革,不惜牺牲的悲壮氛围,但英雄是不好当的。
电梯板块是三洋重工的金字招牌。公司成立以来,三洋电梯始终引领着行业的发展,直到年。
在此之前,电梯市场行情良好,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此后,东北地区经济整体下行,企业沉疴已久的顽疾也暴露在阳光之下。风雨飘摇之中,南方一些电梯企业乘机而上,并迅速抢占了部分市场。
王姝颖分析认为,虽然年之前的市场行情非常好,但是企业忽略了成本和盈利。按彼时的市场行情,企业的盈利应该远远高出实际盈利所得。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部分盈利的流失?流失的这部分盈利跑到哪里去了?这也成了当时王姝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把脉问诊,王姝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向管理要效益。
针对人浮于事,思维固化,效率低下等问题,王姝颖推行“考核工资”,多劳多得,激发一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成立专业的流程梳理小组,重新梳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绘制新的工作流程图,提高管理效率;在生产方面,王姝颖引进一批数控化智能设备,让机械化智能生产逐步替代手工操作,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在人才方面,王姝颖聘请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涉及销售、技术、安装、生产多个等部门。
今天看来,这“三板斧”干净利落,但在当时,整个过程是痛苦的——“像被扒了一层皮。”
在这期间,王姝颖不得不多次刀刃向内。曾经“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王姝颖,在父亲王建力眼中,也成了“问题儿童”。最严重的时候,王姝颖走出办公室,坐进自己的车里开始哭,一路哭着开回家。在楼下擦干眼泪,补上笑容,再进家面对父母家人。
刮骨疗毒之后,成效立竿见影,但王姝颖没有停下脚步——“要把丢掉的市场夺回来。”
内部成本得到控制后,年,王姝颖转身向外,开始跑市场,成了空中飞人,甚至飞到叙利亚去谈“战后重建项目”。凭借三洋的品牌效应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市场逆势增长。
站在甲板上
对于创新,王姝颖非常渴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用户对密闭电梯内的消毒卫生情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