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过多少家乡的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戚墅
在许多人心中,提到桥,
首先想起的也许不是长江、黄河上的跨河大桥,
而是家乡那一座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小桥~
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成为了市井图画中独特的一笔,
也曾定格成城市中最美的风景~
▲摄影:
ljc那么,常州戚墅堰的这些桥,
哪一个最能打动你?又喜欢哪个?
又想和谁在桥头走一走呢?
·万安桥·
——旧照
桥名·由来
位于戚墅堰东街,跨三山港。明正统五年(年)始建。明成化十四年(年)同知吴桓修建,称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
史料记载:“戚墅堰桥在城东廿里许,跨三山港上。河之南为戚墅堰,因此名桥。夫穿河以通漕舟,疏港以泻河水,处六朝来以有之,则桥之建以通济利涉,共所由来远矣。”
历史·回顾
·明弘治八年(年)及清同治十三年(年)重修。
·民国26年(年)遭日军飞机轰炸,桥西北部被炸去一大半。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地方人士集资修缮。
·年经大修后恢复原样,三山港河道被填没后,桥洞也被填没,但仍有通行之用。
——新照
万安桥条石拱圈,条石桥台,单孔拱形花岗石结构,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跨境5.6米,桥长28.5米,宽3.75米,桥呈东西向,东、西桥阶分别为28级和12级。
万安桥是我市少见的保存较完好的单孔古支桥,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济桥·
——惠济桥(年-年)
位于戚墅堰老街东首,跨京杭运河。北宋宣和年间(-年),此处曾建闸,闸上架木,以利行人。清乾隆三十九年(年),蒋大伦等人初架木桥,取名跨塘桥。
桥名·由来
清道光年间(-年)里人孙琼、李晋锡、张沛恩等捐资改建为石梁拱桥,桥之两端有石栏各十余丈,栏间有石柱24根。
石桥东西两面各有对联一副,东侧联:帆影西来趁顺道牙樯绘出桑麻两岸,水光东去看横排雁齿汇成烟火千家;西侧联:城郭遥瞻二十里通津于兹砥拉,江湖旁引千百年利济永屯苞桑。桥竣后行人称便,故取名“惠济”。
历史·回顾
民国20年(年)被大水冲垮,民国22年重建。民国26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轰炸戚墅堰,惠济桥桥面被炸坏。日军侵占期间,曾在桥顶筑碉堡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拆除,桥面上留下混凝土修补痕迹。
——两座惠济桥(年)
由于航运事业发展,加上运河拓宽,惠济桥成为瓶颈,桥下撞船、沉船等重大事故经常发生,年实施改建新桥工程,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惠济桥,年9月30日建成。
——惠济桥(年-年)
年3月,为配合做好苏南运河常州段三级航道整治,惠济桥因通航净空不能满足三级航道通航标准,开始实施改建工程,预计年初完成改建。
——年6月26日,惠济桥拆除
·戚墅堰大桥·
——现戚墅堰大桥
桥名·由来
原名卫东桥。地处戚墅堰中心区域,跨京杭运河,建成于年5月,年更名为戚墅堰桥。
该桥为双铰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主孔净跨52米,两岸腹孔(立交桥)为钢筋混凝土板式桥。桥长70.4米,桥面宽6.8米(车行道6米)。年贴筋加固。是当时戚墅堰区跨运河唯一可通行机动车的桥梁。
历史·回顾
1
卫东桥(戚墅堰桥):年-年
年3月在原桥东侧修建新桥,全长.6米,桥跨径54米,宽19米,年9月30日全面竣工,并更名为戚墅堰大桥,达到运河航道4级通航标准。原戚墅堰桥于同年8月拆除。
2
戚墅堰大桥:年-年
随着交通航运事业发展,年12月戚墅堰大桥进行原址重建,年2月5日建成通车。主桥宽30米,双向四车道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南引桥宽21米,与规划市政道路相连,两侧设有辅道;北引桥宽20米,与延陵东路、五一路地道顺接。
3
建设中的戚墅堰大桥:年
4
现戚墅堰大桥
·工农桥·
桥名·由来
位于延陵东路东方广场北侧,跨京杭运河。20世纪60年代初,戚机厂为解决运河南岸职工上下班困难,建设了拱形钢便桥。
历史·回顾
●年8月1日该桥倒塌。
●年重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形桥梁。
●年,结合运河整治,在原桥东侧新建,桥长91.1米,宽5米,主跨56米,南端有踏步接通便道,北端立交孔跨延陵东路,有东西两个分踏步连通延陵东路。
●年3月,为配合苏南运河常州三级航道整治,工农桥启动移址改建工程,大桥改建工程计划于年1月31日完工。
(主桥结构立面图)
新建的工农桥位于老桥东侧8.5m处,主桥采用下承式钢桁梁,桥梁主跨一孔过河。桥梁全长.39m,宽7.1m,南引桥采用1:10坡道接地,北引桥跨越延陵东路后采用1:10坡道接地,航道北侧顺原人行道设置1:4梯道接地。
即便踏过千千万万的桥,
记忆最深的恐怕还是家乡的那一座。
不是因为有多美,而是因为与它们有关的故事。
桥上的人来人往,斑驳了石板,剥落了栏杆,
唯一不变的,
是故乡的桥在脑海中留下的年少记忆。
综合整理自
戚墅堰人家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