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移动工厂助力常泰长江大桥建设

极目新闻记者吕锐

通讯员孙砚红

长江入海,奔流不息,在长江经济带与江苏中轴“十字交汇”的扬子江畔上,一座白色索塔高耸入云,雄姿初显。

这里是由“建桥梦之队”中交二航局负责实施的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大桥全长10公里,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

其中,主航道桥主跨为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大桥主塔采用“空间钻石型”设计,高米,相当于层楼高,为世界在建最高桥塔。

伴随着大桥一步步“拔节长高”的,是有着“竖向移动工厂”之称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

索塔采用混凝土现浇工艺,施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施工期间台风频繁。如何让施工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限制?如何控制超高索塔混凝土质量?如何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面对这些挑战,建造这座超高桥塔的核心装备——“竖向移动工厂”的表现尤为亮眼。

高工效,50分钟爬升6米

放眼眺望,筑塔机犹如给钻石型的桥塔戴上一层蓝色“金钟罩”,将正在施工的桥塔顶部包裹得严严实实。

筑塔机施工平台上,技术员徐嘉文正双眼紧盯控制面板,熟练地操作着主控,宝塔状的筑塔机在空中平稳爬升。

筑塔机整体由8组架体组成,高17.5米,全封闭式钢结构。依靠16个爬升轨道,可以实现八个面10毫米以内的同步爬升,承载能力强。

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

中交二航局所属武港院现场技术服务负责人刘斌介绍,筑塔机由分设在八个面的爬升机构提供动力,施工时犹如高空攀岩一般,上、下两个支撑架系统就像人的手脚,平均6天向上爬升一次。

“传统方式施工将爬架仅仅作为施工操作平台,功能不完善,作业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施工工效缓慢。”刘斌介绍,运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后,内部从下到上形成竖向工厂流水线,各项工艺逐层进行,逐层完成钢筋绑扎、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预埋件安装与拆除等工作。筑塔机能在大风中平稳爬升,50分钟内可完成6米桥塔的爬升,相比传统工艺提高1.3倍。

“咱们常用的工具氧气乙炔再也不用吊上吊下,里面有专用的储物柜,现在上班真是一身轻松,太人性化了。”现场施工队高师傅满意地说。

高品质,提升混凝土外观质量

乘坐施工电梯,来到筑塔机顶层,除了隆隆作响的机器振动声,上面也没有火热的施工情景,现在索塔混凝土施工有了“新神器”。

两台回转布料机配合着施工者浇筑混凝土,满足节段混凝土施工全断面布料需求,实现均匀浇筑,自动化程度高,浇筑速度快,浇筑效果好。

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

而设置在平台的智能养护系统,由封闭围护幕布系统和热雾养护系统组成,犹如给混凝土表面敷上一层“保湿面膜”,可保证高空复杂环境下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湿度和养护时间,减少裂纹,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我们的筑塔机能使塔柱混凝土达到工厂内标准化养护条件,提高养护时间7天。该设备还减少作业工人40%左右,保证了恶劣环境下混凝土的外观品质。”刘斌介绍到。

高智能,为安全保驾护航

一颗螺丝,从高塔的一个缝隙掉落,银光四散地划过夜色。

下层的高清探头迅速捕捉,即使在夜晚,螺丝的轨迹也逃不过“火眼金睛”。根据这个轨迹,安全员迅速定位,并告知施工人员,迅速处理安全隐患。

这是筑塔机智能监控系统的一个小应用。

设备是否正常、架体受力有无异常、混凝土压力有无变化……在智能监控系统的管理下,各种棘手难题,也能轻松破解。

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

在现场能看到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实时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油缸压力以及架体应力,保障每个爬升支点所受到的顶推力和平台结构应力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

“通过手机小程序内的管理详情,就能实时自动监控荷载、位移等参数。一旦应力变化超出预期,系统就会自动纠偏,还能实时监测风向、风速、温度等数据,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减人增效达四倍以上。

“安全系统不是空洞的口号,已经深深融入筑塔机施安全管理中。”现场负责人刘斌介绍说,“筑塔机将施工全过程的人、机、料、物、法、环等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测与控制,保障了建设者的安全”。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9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