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棣山水画创作随想绿杨夜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山水情怀,画山水画自然也成了一种表达情怀的艺术活动。山水画中的思想内涵和笔墨技法都是非常丰富的。作为山水画的创作者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山水画的经验,深入观察了解自然山水的变化,还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个性特点进行创作。
《丹崖飞泉云自舒》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固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更值得我们重视呢?笔者从事山水画创作数十年以来,对此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在此一叙,供大家探讨。
一、山水本无情,作画需有意
山水是自然客观的,谈不上“情”,而有“情”的是我们画家自身。由于画家自身是有文化素养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旦面临某种自然山水的景象时,就有可能触景生情,而有了情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和动力。
峰高云腾
有一次,我到福建武夷山写生,当时坐在竹排上顺流而下,一路观赏两岸的山水风光,真是人在画中游,当竹排行驶到玉女峰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远处一座独立的孤峰映入眼帘,就好像一位穿着长袍的古典美女从水中向我们款款走来,清澈的水流映衬着她的倒影,薄薄的云雾就像一层白纱一样笼罩着她的身躯和脸庞。
亭亭玉女峰
回来后我创作了一幅武夷山玉女峰的山水画,以追忆和表达当时的景象和情怀。有一位福建的画友看到我的这幅画后说:画得很有真情实感。画画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感去画,要经常到自然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发现美的景象,从而激发灵感,就能画出好的作品。当然触景生情激发灵感的途径是多样的,画家创作山水画时要表情达意是必须的。
云起黄洋界
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在山水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之因素,亦是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国画科,与人物、花鸟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南朝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首提便是“气韵生动”,这个“气韵”和画面的意境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说一幅山水画艺术品格的核心并不在题材、技法本身,而是对整个大自然的生动景象,经过人格化的情感,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天然宛成的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一种诗情般的意境,便是山水画创作中的灵魂。唐代诗人王维不但诗写得好,山水画也画得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画中的意境与诗情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画山水的同时也是在画人生、画才情、画悟性。
万福大桥展新姿
我记得20年前曾随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采风团前往长白山地区采风写生,到了长白山上看见有一片松树林茂密深远,小溪在一旁流淌着,当时我感到置身于一种特殊的宁静而富有诗情的境界之中,冥冥想象中产生了一幅画面:森林茂密,前面有一条小溪,几头小鹿在漫步饮水,那样的自在悠闲,我赶紧拿出速写本记录了一些当时的画面感受,回家以后创作了一幅《茂林深处》,由于画面大部分是树林,所以不能一挥而就,要花些笔墨功夫,层层叠叠的树林感觉厚重苍茫,后来此画参加了中国文联采风成果汇报展和一个全国性的山水画展,均受到好评。
溪山松云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实践使我体会到意境是山水画的内涵所在。
三、结合个性特征,画出自己真性情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画家,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是多样性的,传达的美感也是丰富的。山水画家由于所处的环境、受的教育以及遗传和习性都不相同,那么创作出的作品风格和个性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竹西佳处
我是一个生长在扬州的画家,扬州地域性的秀美文化滋养了我,个性偏为内敛,画风近于恬淡雅和,我感觉恬淡是一种高尚的品性,不求华丽浓彩,也不求粗野奔放,而是一种朴素的、恬静的、淡雅和谐的审美方式。老子曾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中国画之审美亦深受老庄影响。画家作画时的心境是比较讲究的,因为画家的的心境和风格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一直认为绘画的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画什么样的画,不需要去刻意追求,正所谓“画如其人”。
提笔绘山水,抒情天地间。作为一个地道的扬州画家,我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