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被人忽视的桥文化,它才是让传承与回归
你说为什么会有桥啊!因为路走到头了——《无名之辈》
鲁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告诉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他老人家是做了一个哲学的总结,而有些地方是永远不可能有路的,于是在电影《无名之辈》这段经典的台词让沽酒客一直记忆犹新。
为什么我对桥有那么多的感触呢?大概是因为江阳沽酒客的家乡是一个桥很多的地方,泸州有好多不同的称谓:江阳、酒城、江城。可是没有人说泸州是桥城和桥乡。但是泸州跟桥的故事其实非常多。每一个老泸州的心中都有一座桥。
各位发觉没有,中国的文化离不开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座桥,每个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桥梁,不只是一种接驳两岸的工具,它也是一种建筑艺术,一种人文景观,一种文化思维。从古到今,桥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依。中国的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桥是一个美妙的东西,桥反映的不只是桥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而泸州大约是因为有两江相拥,城内也因山脉和小溪流分割交错。那个时候的泸州城,显然比今天要小了许多,没有现代化的感觉,青石路和泥巴路一高一低的迎来送往了一辈又一辈的泸州人。
即使到了今天,泸州城不断地扩大,泸州人对桥的期盼依然没有停止过。我们对大型的桥最早的记忆来自泸州的沱江大桥,今天被称为沱一桥,那是五十年代末期泸州在全国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当时的泸州人集体修建的跨江大桥。也是沱江历史上的第一座大桥。
八十年代初期,泸州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也通车了,这是泸州历史上长江第一座大桥,尽管今天被官方莫名其妙的列为长江四桥,但是泸州人还是习惯叫他泸州长江大桥。
而泸州这几十年来建造的桥,不一定都是为了过江过河而建设,比如长起桥,泸州的第一座人行天桥,后来的神六桥,大山坪的人行天桥等,为了缓解因为城市发展,而带来的交通拥堵,泸州的天桥也一直在增加。
当然长江和沱江上也陆续修建了好几座桥,还有的在等着立项或者建设中。老的桥也在不断维护中,比如今年长江大桥就要进行大修。
但是我们过去还有更多的桥,停留在了老一辈泸州人的记忆。有的虽然消失,还有地名,比如宝来桥,可惜今天宝来桥不仅仅没有了,宝来桥渡口也荡然无存。
而南极子的银锭桥(又叫迎敌桥),卸甲桥之类的,如果不读《泸县志》恐怕就更不为人知了。
小市的余公三世桥也没有人在讲述他的故事,至于安富桥、永丰桥、龙泉桥、神六桥,或是以前遗留,或是后来修建,但都有许久的时间了。每一座桥背后都承载了一段泸州的历史。
倒是泸县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那些龙脑桥和龙形桥,还保留在泸县的各个乡镇,而泸州其他县区也有这种桥,因为它的艺术和文物价值,龙脑桥算是泸州少有留存文物中,最受呵护的了,这算是一种幸运。
但是除此之外,江阳古酒客最近还了解到一座特殊的桥,它在泸州的古蔺县,存在了近两百年,并且很具有独特性,因为它是一座铁索桥。只是沽酒客因为个人时间原因还没有去看,去年就有友人告知和提供了相片,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安然无恙。
朋友告诉古酒客,在古蔺东新乡李家寨村与二郎镇铁桥村之间的盐井河上的铁索桥,是泸州古蔺县唯一的一座铁链桥。该桥始建于道光八年(年),是当地炼铁厂的富户杨占华始建,用铁链五根,回环钩锁,铺板为桥,清光绪十五年(年)其子杨文昭因为取得了功名续建,增铁索四根加固,沿用至今。
两头连接两端悬崖,由9根铁链和木条组成,桥长34米、宽2.6米,跨度30米,高7.8米。铁链扣方铁条,无桥栏。虽历经近两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在河流两岸,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老实说,这座桥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文物价值并不是很高,人文底蕴恐怕也不够,但是我们应该对中国人修桥的目的有所了解。修桥铺路,在传统的国人文化里是跟行善积德一样的行为,它是回馈社会,福泽乡土最好的表现,是中国乡间最朴素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人的桥,是有很强的家乡情结的。
我们修桥,绝对不是仅仅为了让路好走,大家方便那么简单,它既有联通外界,让子孙后代可以有更好发展的目的,也希望有一天叶落归根也好,还是衣锦还乡也好,这些桥和路都是你最终的归程。让你念念不忘,倍感亲切。
人类的情感往往需要寄托,有的变成了一种膜拜和信仰,而在我们则是一种可以延续和传承的东西,老一辈人留下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但是大多数是经得起我们检验和值得我们借鉴的。
正如这些桥,它们经历风霜雨雪,依然无怨无悔,只要没有垮塌那天,都在给我们连着的通往前方的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