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泸州江边渔火已不在,无限风光,只
VOL:期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大家好,我是《味道泸州》的王木木,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发现美食,分享美食。
在泸州,除了酒,还有各种美食。除去各大酒店坐拥的餐饮酒楼,也有不少餐饮店在美食市场占据鳌头。承载这些美食的餐厅在市区也曾风光无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提升,餐饮行业元素的不断增加,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餐厅,到如今,你还记得几家?那些曾经声名远播的餐厅,现在命运又如何?言归正传,今天,木木为大家带来的就是:
江边渔火已不在,无限风光只剩一帘幽梦
对于泸州人来说,餐桌上有酒很正常,但是还有一样东西出现也很正常,就是鱼。身为泸州人,生长在长、沱两江边,没有鱼的生活也就不是江边生活了。泸州人习惯管长江叫“大河”大河,管沱江叫“小河”,也喜欢把两江里面的鱼称为“河鱼”。
关于鱼的做法,对于烹饪天赋极高的泸州人来说,只消随意一个念头,就有一道与鱼有关的美味诞生。无论清蒸、红烧、凉拌,还是烧烤,根据鱼的种类,每种做法上多放一种或者少放一种佐料,泸州人分分钟都能给你整出几十种不同的花样来,惊艳得你不能不竖大拇指赞叹----“巴适得板”。木木的妈妈就是做鱼的高手,有次木木爸出门前叮嘱她做鱼要放点“榨菜”在里头,结果木木妈粗心听成“芽菜”......无心插柳之作,做好后,一尝,味道竟然也相当鲜美,所做鱼肉被一扫而空。
扯远了,在泸州,说到吃鱼,不能不提几家曾经极具代表的鱼船:“绿岛”,便是其中之一。
宝来桥码头-今天的飞机坝停车场,曾经停靠着多条经营性的船只。“绿岛”,是其中一条船。
“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90年代有首歌,名字叫“绿岛之夜”正风靡大街小巷,到得泸州,有人把它命名成了一条船。
那时,宝来桥渡口还在;那时,飞机坝停车场还没有出现;那时,也没有国窖大桥。
那时,泸州人不但喜欢吃鱼,而且还喜欢在船上吃鱼。那时,宝来桥码头,大大小小的渔船有很多艘。
“绿岛”招牌:鱼。没有太复杂的加工工艺,只有一鱼几吃。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只是在船上吃鱼(换了个地方而已,岸上吃跟船上吃哪儿都是吃!木木就是这样想的。但这就是为什么木木只能当吃货,不能当美食家的重要原因......此处省略好几万字)。
但是,对于习惯了小木船、小帆船的泸州人来说,到一条专门吃鱼的船上吃饭,还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那个年代,能到船上吃鱼,其实也是一种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凉风习习的夏季夜晚,繁星点点,到船上,赏一江渔火,食江中美味,微波荡漾中与三五好友推杯换盏,轮渡汽笛偶尔耳畔鸣响,那惬意,怎么是大写的“人生赢家”几个字能形容得完?
泸州人对于吃,从来都喜新不厌旧,也许是味道的改变,也许是餐饮元素的增加,后来的“绿岛”变成了大众鱼火锅。即使是这样,价格平民的“绿岛”,也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道,味道也不出彩。生意渐渐萧条起来,再后来,随着轮渡的消失,为了治理环境,长江、沱江上的渔船以及经营性船只都被取缔......
“绿岛”连同其他经营性渔船也随之消失......再回首,那些在夜色中依稀闪烁的霓虹仿若只是一场梦境。
关于“绿岛”,木木回忆点评语:
江边渔火已不在,“绿岛”--无限风光,只剩一帘幽梦!
《味道泸州》是自媒体号“你好泸州”的原创美食栏目,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遍泸州的每个角落,发现美食,分享美食。
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那些烙在你记忆深处的味道便迎面袭来。
宛如,滨江路上的吆喝声:“五香糕、蟹黄糕!”拖着长长的尾音,回荡在耳旁。
宛如,龙泉桥下,酒香包围中,三姐肉丝面馆里的喧哗。
宛如,南极子黄粑摊位上散发出的清香....
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味道才是泸州味道呢?
是荔枝的酸甜?还是窖酒的凌冽?
还是...??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