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你不知道的历
武汉长江大桥(WuhanYangtzeRiverBridge)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武汉长江大桥全景图它于年9月1日动工兴建,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桥梁全长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其中正桥由三联九孔跨径各为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5米。桥墩数量共8个,公路桥宽度22.5米,桥梁类型为钢桁架三孔连续梁,大桥总投资1.38亿元。
武汉长江大桥俯瞰图说起武汉长江大桥,大家会想起一句毛泽东著名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中可感受到毛主席对大桥建成如此的喜悦豪迈之情。大桥的建成通车,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束了千百年来长江无大桥的局面,该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大家是否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史了解?翻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史,可以浓浓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渴望建设新中国的火热激情,渴望自己当家作主后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美景,但是对于当时建国不久的新中国,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资金,都是及其困难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举全国人民的力量、在苏联的技术支持下建成的。工程从年开始收集资料、勘探桥址,年完成初步设计,年1月政务院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年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年武汉长江大桥夜间施工场景第1次规划是在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此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第2至第4次规划分别于北洋政府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进行,但当时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以及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第5次规划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自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并经过多年努力使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现实。
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施工场景年6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夜景图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近65年,成为了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两岸的龟山与蛇山交相映辉,峥嵘65年也见证了新中国摸索探索、建成学会、追赶世界、领先世界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艰苦奋斗,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作为后代的中国人,在致敬前辈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武汉长江大桥江滩视角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