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上荡秋千江津白沙长江大桥这样
在长江上“荡秋千”是什么感觉?1月26日,江津白沙长江大桥正式通车。重庆日报记者现场了解都,大桥修建期间,施工方中建桥梁就体验了长江上“荡秋千”的感觉。
“主塔基础施工时,我们做了很多创新做法。”中建桥梁项目经理李超介绍,大桥的主梁是全焊正交异性,板流线型扁平钢箱梁,全桥共56个节段,总重量吨。这就要求大桥的钢箱梁吊装需要达到毫米级精准对接。
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施工方创新采用“高低栈桥滑移+小倾角二次荡移”施工法,就像在长江之上“荡秋千”一样。
大桥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大桥距离铁路近,考虑到铁路边坡防护安全及经济条件,项目从技术原理、可行性、可回收性、经济性、安全性等5个方面对方案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创新采用“E型钢混组合围堰创新技术”,为P2墩施工提供良好的无水环境,成功度过九次洪峰。
李超表示,白沙长江大桥攻克了12项技术难题,获得9项国家专利,创造了主塔同年开工同年封顶的纪录。
江津白沙长江大桥还还采用了悬索桥中少见的两跨悬吊结构体系。为何如此?
白沙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国际(中国)桥梁事业部市政桥梁经理吴后伟介绍,由于大桥所处长江两岸地形高差较大,同时上跨繁忙的长江航道以及成渝铁路,为了适应建设条件,采用了悬索桥中少见的两跨悬吊结构体系,这让工程更合理,也让景观更协调。同时,采用两跨悬索桥,既满足了通航、行洪、生态的需求,又保证了桥下视野的通透,还节省了工程造价。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也正好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中桥位附近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活动。大桥桥梁专业负责人、林同棪国际(中国)桥梁设计师李瑞超介绍,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及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对生态的保护,对规划桥位进行调整,将桥塔设计在岸坡及出露礁石上,避免涉水施工,充分的保护了胭脂鱼的生存环境,降低对胭脂鱼生活区域的影响;同时,在前期专项编制及后期设计文件中均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胭脂鱼进行重点保护,要进行鱼类增殖放流,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河滩湿地修复和人工鱼巢投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