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桥

在故乡清澈的安平河上,横卧着一座50多米长的水泥桥。它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的宏伟壮丽,也没有卢沟桥的古朴典雅,却有着钢铁般坚固的桥身,象征着山里人执着的追求和永恒的奉献。

上一辈的山里人,饱受了没有文化的痛苦,因而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再穷,也要送孩子上学读书。然而,在村子与学校之间,要走三里多的山路,中间还隔着一条大河。冬天,孩子们涉水过河,冰冷刺骨;夏天,常有洪涝,令教师头疼,家长担忧。起初,乡亲们用竹木为学生架起小桥,但时常被洪水冲垮,几年过去,桥头两边的竹木都被砍光了。

村民们又想出一个办法,用十几条二仗多长的大竹扎成竹排,供孩子们上学渡河用。一次,山洪暴发,河水湍急,学生们放学来到河边,分批渡河。排到河中间,撑排的大男孩因用力过猛,篙竹被插在河底拔不出来,急流巨大的冲力将竹排向下推去,撑排的男孩被迫松手。失去控制的竹排顺流急速向下游漂去,而下游一里多便是拦河大坝,情况十分危急。竹排上七八个孩子惊恐地大哭起来,在岸上护送学生的女教师因为不会游泳,一时也没有了主意。幸得那些第一批过河的孩子回村大声呼救,家长们及时赶往下游拦截,才在离大坝二三百米的地方将竹排拖回岸边。

从那以后,每逢大雨,家长们便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功课。经过与上级教育部门联系,村民们集资在本村建了一所分校。但是由于学生太少,又是复式上课,教学质量很难跟正规学校相比,办了几年也只好停下来了。面对穷山沟落后的现实,乡亲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再苦再累,也要在安平河上架起一座永久性的水泥桥。大伙一合计,决定每年筹集一点资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由各家各户投工投劳,一年筑一个桥墩,无论如何也要把桥建成!

村民们为孩子建桥的精神,感动了四面八方,外出工作的,把建桥捐款寄回来了;上级领导、政府干部和老师们把捐款送来了;连嫁出去的姑娘,听说娘家人要在安平河上修建水泥桥,也亲自或托人把捐款送来了。很快,一座五十多米长,离水面五米多高,桥面可通汽车的水泥桥建成了。

山里的孩子也争气,他们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先后有十多人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如今小山村在外面工作的有16人,还有20多个年轻人去广东从事高效农业开发。

每天清晨,当一缕缕阳光透过岸边的竹林,映照在安平河面的时候,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便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桥上走过。他们踏着父老乡亲坚硬的脊梁,肩负人民的重托,走进学校,走向未来。(梧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4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