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0年,这里有一段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
“南京长江大桥就像一位母亲,她虽然老了,虽然很难看,牙没了,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但她是你母亲啊,她抚养过你,她为你奋斗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位老桥工冯永祥曾这样说过。
版画长江万里架金桥吴俊发
带一个破脸盆、小被子,就去上工,从北堡走到南堡,再走回来……南京长江大桥成为所有建桥工人的青春时代。
那个年代,
南京长江大桥建桥工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
八月水牯牛摄
9月15日,
大桥记忆——
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从院落中脚手架制作的、儿童画包裹的“桥头堡”,
到美术作品展、日常物品展览、多媒体展览,
这场展览的主角全是南京长江大桥。
如此大规模的展览,近几年来尚属首次。
小飞摄
展览中有哪些老物件?
它们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
省美术馆陈列馆一楼展厅,是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的经典艺术作品展。
→扬子江畔宋文治
↓天堑通途魏紫熙
左:水彩画建桥运输站李剑晨;中:油画大桥夜景朱士杰;右:版画虎踞龙盘今胜昔朱琴葆
除了省美术馆大量的馆藏精品外,还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借调来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画种,汇聚了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大家的作品,蔚为壮观。
左:国画大桥张晋;右:版画红旗颂歌蔡知新黄丕谟周炳晨
油画长江大桥冯健亲
著名画家冯健亲先生当年创作的多幅南京长江大桥主题的油画作品。
上世纪70年代,冯健亲在读书时曾经和苏天赐、张华清、杨培钊等几位老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住了3个月,认真搜集素材,最终他完成的油画《南京长江大桥》被送到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也是全省唯一一幅油画入选作品,并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南京长江大桥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符号。
八月水牯牛摄
在省美术馆陈列馆的二楼展厅,会看到这样一组跨越时代的城市记忆——“大桥人家”。
小到粮票、烟标、橡皮、糖纸,大到年画、月历、课本、练习簿,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等……南京长江大桥伴随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情感印迹。
这次展览中,南京收藏家马志方带来了很多老物件。
马志方从事南京长江大桥主题收藏已经20多年了。他说,用90后、00后的眼光看,我是个不折不扣的长江大桥“周边控”,我对大桥相关周边痴迷到什么程度?材质不同、大小各异的纪念章收藏了多枚,从枕巾、蚊帐钩、饼干盒收音机到奖状、打火机、针头线脑,只要上面有南京长江大桥图案,对我来说无异于寻觅到宝贝,就一个原则:收收收!
这些年来,来自甘肃、湖南、福建等地的收藏家办展馆,准备收购马志方的藏品,都被他婉拒,他说,大桥毕竟是南京的地标,这些东西还是留在南京吧。
小飞摄
八月水牯牛摄
也许当年你来过南京,照相薄里却留有您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省美术馆还恢复了大桥照相馆,搜集记录了多张与大桥的合照。
八月水牯牛摄
小飞摄
此外,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正桥上共有块浮雕,其中有98块共计20种风景主体浮雕,98块向日葵浮雕以及工农兵浮雕。如果把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置换成川流不息的人,那么大桥的桥面就可以被自然地设想成为一个厂米、宽15米的露天展览馆,桥两边的栏杆就是这个展览馆的展板,块浮雕作品就是这个巨型展览的具体内容。
年,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八月水牯牛、小飞摄
今年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目前,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带着记忆“去”参加伦敦设计双年展,并且荣获本届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这无疑是给大桥建成50周年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八月水牯牛摄
本次展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从9月15日至12月12日在省美术馆展,明年还将在长江沿线城市进行巡展。
八月水牯牛摄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说,南京长江大桥不只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它还是见证了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
八月水牯牛摄
最终希望
将大桥背后所彰显的
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结传递给下一代人
部分素材来源
凤凰江苏、江苏省美术馆
编辑
蒋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