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和他的大桥记忆计划
文字
王明睿吴斯钰朱清华
图片
鲁安东王明睿部分来源网络
责编
郑雨萱
美编
余宁
今天中午12点,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了。
自年10月28日22点整全封闭维修起,历时27个月,南京长江大桥终于在年12月29日正式通车。在调侃修复后的大桥桥头堡“口红”式的造型之余,人们更多的是对大桥通车的殷切期盼。为了保留人们对于大桥的记忆,南京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鲁安东教授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大桥即将通车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鲁安东教授,请他为我们讲述自己策办“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背后的故事。
(桥头的两支“口红”)
大桥桥头堡修复后的颜色跟原来相比明亮了许多。不过,现在的黄色以及塑像的粉红色,其实都是按照大桥最初设计时的样子修复的,与大桥的原貌更为贴合。
前不久许多见证过大桥最初样貌的人们来到桥头堡参观,他们也觉得大桥现在的模样和他们年轻时记忆里的样子很像。“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东西,看到旧旧的,这种喜欢其实是有一种审美的情绪在里面的,大桥对很多当初的经历者来说是他心中的某种记忆。我觉得如果大部分亲历者希望看到它原来的样子,那么可以遵从大家的意见。”南京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鲁安东教授解释说。
鲁安东从剑桥毕业之后,回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为了通过设计来研究、认识和处理不断涌现的城市和建筑问题,鲁安东组建了一个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室,取名为“LanDStutio”。这个工作室也是此次策划“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主要团队。工作室的成员有鲁安东以前的学生,也有他现在的研究生。除此之外,团队也会招募一些非本专业的同学,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碰撞出新的想法与创意。来自南大新传院的徐文娟就是其中一员,跟随着鲁安东教授,怀着敬畏之心打捞历史记忆,在此期间她还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漫漫过程,也记录下了鲁安东教授如何用他的热情与创新,把历史建筑物与人们的记忆连结。她跟踪拍摄的纪录片更是在今年十一月下旬获得了央视首届微视频大赛最佳学生作品奖。
为了重新找回并保留长江大桥承载的记忆,鲁安东带领着LanD工作室,于年的冬天开启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鲁安东(前排右一)和同学们在江苏省美术馆老馆布展
我们的“大桥记忆”
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公众参与和场所营造,为此LanD工作室陆陆续续做了很多事情,努力去唤起公众的热情。“当年封桥的时候大家很激动,现在通车大家也很激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其实是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