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景时代,看万象汇对城市级IP长江大
6月29日,南京桥北万象汇开业。各大媒体和行业专家随即对项目展开观察和解读,关于项目的开业盛况、入驻品牌、业态布局,以及对于江北乃至南京商业格局的意义和影响,这些全面的情况谈的已经够多了。
谈桥北万象汇,离不开南京长江大桥。开业一个多月以来,网红屋顶、观景平台持续出圈,万象汇对“长江大桥”这一城市级IP的成功使用,塑造了独特的项目辨识度。
笔者仅就这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长江大桥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南京人来说,长江大桥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份情感早已化作生活的喜怒哀乐,融入南京人的DNA之中。
年12月28日,全封闭维修改造后公众开放日最后一天空中俯瞰南京长江大桥上“人山人海”。
若要评选南京的城市IP,长江大桥无疑是超级IP之一。
桥北万象汇位于浦珠北路1号,长江大桥江北桥头堡,但能够将长江大桥作为一个重要亮点来打造,也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想法。作为一个收购项目,桥北万象汇的前身乐都汇,以TESCO乐购超市为大型主力店,整体的建筑结构也是围绕商超来做布局,万象汇对原有建筑结构做了颠覆性的改造。
万象汇在项目改造的初期,明确提出将长江大桥的景观、IP价值和项目做深度融合,这是具有高度战略性的。
从项目早期流出的一些招商物料可以看出这一点。
项目精神、口号:桥见万象
外部造型:长江之滨的华美钻石,与南京长江大桥交相辉映。尤其夜晚的灯光亮化效果,进一步强化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看到长江大桥的景观,面向大桥的南面墙体打开了落地窗,配合室内的高挑空,内外连成一体。
长江大桥、穹顶、大片落地窗……在建筑规划和空间上,万象汇和长江大桥深度联结,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客流从项目的底层吸引到高层。自然地,项目在开业时的活动安排也强化了这一消费者流线,更多的亮点也随之呈现出来。
屋顶花园。开业期间在这里举办了音乐会、暖场活动。
购物中心发展屋顶空间,同样也是潮流。和一些项目利用退台、屋顶引入餐饮等体验类业态不同,万象汇没有对屋顶空间做过度的商业性开发,而是打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公共观景平台和活动平台,这个网红屋顶也是项目开业后快速破圈的一个关键。
随着项目运营逐步成熟,这个屋顶花园后期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定位是万象汇,比万象城系相对低一些,但对于这一体量的项目,又是华润在南京首个商业作品,如果不能形成全城层面的话题度,无疑是失败的。
万象汇地处桥北,影响力天然受限,但长江大桥这一IP拉近了和全南京人的心理距离,这也是城市顶级IP带来的一大优势。
万象汇的开业营销力度和南京同类项目相比是比较低调的,但得益于桥北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万象汇的品牌效应,还是异常火爆,并借助长江大桥景观,形成全龄段持续打卡向口碑传播的转化。
万象汇对长江大桥这一IP的使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好的商业是靠长期培养的。在持续运营过程中,万象汇还将挖掘出南京城市、文化哪些特质和亮点,我们也可以持续观察。
说到对南京的本土文化、IP的挖掘,近年来随着主题街区的大热,南京的商业项目也不乏主题街区的营造。民国、年代、街巷文化、历史建筑……纷纷走入购物中心,但这种营造多数是跟风、拼盘式的,流于表面的将其植入到局部公区的装修,尚且难以和街区形成灵魂性的融合,更遑论上升到项目整体打造的高度。
以“有情怀”的江苏本土某开发商为例,旗下综合体品牌号称是“不复制”,但这种所谓不复制,就是从当地文化中截取一两个元素,通过指向性明确的主题装修、风格化街区进行展示,看起来是不同主题风格了,但不过是换了张皮,还是一样的内里。这种粗暴的文化元素展示,无非是一种懒惰的示好,变相的复制罢了。反倒是作为外来者的华润万象汇,率先挖掘出“长江大桥”这一超级IP,并将其与项目精神高度关联,与项目建筑与空间规划进行了深度融合。
谁在复制,谁在创新发展?
多说两句:
笔者每次到一个城市进行商业项目的调研,大多遵循这样的路线:
得益于各地高铁枢纽中心的建设,到达高铁站后一般无需出站即可无缝换成地铁或出租,到达目标项目集中的一个地点,然后以此为圆心把周边的项目看一圈。
负一楼商场、美食广场/街区、一楼零售、三楼儿童,然后大中型餐饮、电影院……
这样看过一圈之后,我经常会有一些困惑:
我是在哪个城市?
这些项目有什么不同?
如果不是地铁报站的方言、出租车牌的某A、某B,这一路下来,我所看到的高铁站、地铁站以及数个动辄10万方以上的商业综合体,这些城市的界面与空间,有什么可感知的地域属性吗?
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割裂,城市设计千篇一律,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但作为综合性商业建筑,宣传时“某某地标项目”的口号满天飞,落到实处如何当得起地标的称号?如何将项目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文化的特色?这是每一个商业地产开发商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购物中心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消费”的浪潮下,作为大众生活方式中心场所的购物中心,已由“业态+品牌组合”的固态商业体逐渐向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而流动的“社交空间”转型。
因此,这不单单是如何将在地文化与场景内涵相嫁接的技术性问题,更是购物中心运营的核心价值:对场景、空间以及消费人群的“创新”经营。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商业项目市场调研的要点、方法与实务案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