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长江大桥为何不在江里设桥墩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月25日,初春的阳光里,江津白沙长江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滚滚长江浩荡东流,鸢飞鱼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趁着春光明媚在江边嬉戏、流连忘返。
白沙长江大桥,连通了此前被长江阻隔的江津津北、津西片区,进一步打通了重庆西南部区域的交通瓶颈,在方便两岸20万群众出行、缩短南北物资运输距离的同时,有力助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白沙长江大桥在建设之前曾多次修改设计方案,还减少了两个涉水桥墩。
▲江津白沙长江大桥。通讯员贺奎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两个涉水桥墩大桥设计方案未被通过
江津津西、津北,自古商贾云集,却为长江所隔,人员往来繁琐、货物运输费时费力。修建一座跨江大桥让两地互联互通,成为民之所盼。
年,江津白沙长江大桥的建设方案得到批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同棪公司”)接下了为这座大桥进行方案设计的重任。
“我们很快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跨径m的悬索桥,整体设计造型采用新中式风格,与白沙古镇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大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公司桥梁事业部市政桥梁经理吴后伟介绍,大桥共设计15个桥墩,其中东岸引桥有两个桥墩位于长江中。
“然而,设计团队自认万无一失的设计方案却并未通过评审。”
“问题就出在这两个涉水桥墩上。”受林同棪公司委托,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编制了《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刘建虎说,“大桥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有68种,是珍稀、特有鱼类,大鲵、水獭及其生存的重要环境和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以及三峡库区主要鱼类早期资源补充通道,桥位附近分布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刘建虎介绍,原设计方案中,两个引桥桥墩都位于保护区岸线以内,且其中一个桥墩位于较低的河床,涉水时间相对较长,桥墩所在的河滩植被丰富,是汛期的鱼类索饵场,“桥墩的建设,势必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可跨江大桥建设也势在必行,问题该如何解决?
为生态“留白”设计方案几度易稿
“我们的建议是适当增加引桥跨度、减少桥墩数量,减轻对保护区河床形态及水生生态的影响。”刘建虎介绍,建议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可,经过多次论证后,设计方案几度易稿,最终决定生态“留白”——取消了东岸两个引桥桥墩,桥面跨度由60m调整为m,仅保留了位于鱼缝坝整体岩石上的主桥塔。
“涉水墩柱从2到0,并不是简单的加或减,整个设计方案也要相应调整,设计、施工难度均增大了,工程造价也更高,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吴后伟表示,大桥所处长江两岸地形高差较大,同时上跨繁忙的长江航道以及成渝铁路,为了适应建设条件,采用了悬索桥中少见的两跨悬吊结构体系,这让工程更合理,也让景观更协调。
大桥桥梁专业负责人、林同棪公司桥梁设计师李瑞超介绍,将桥塔设计在岸坡及出露礁石上,避免涉水施工,充分的保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降低对野生动物生活区域的影响。
同时,无论前期专项编制还是后期设计文件,设计方案均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江中野生动物进行重点保护,要进行鱼类增殖放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滩湿地修复和人工鱼巢投放。
▲江津白沙长江大桥。通讯员贺奎摄
创新施工方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同样体现在大桥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江津白沙长江大桥项目总工李阳介绍,在大桥重力式锚碇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体量大,最理想的作业方式是爆破,既节约时间也节约成本,“可锚碇临近长江,一旦爆破,会产生强烈震动,一定会惊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
为此,施工团队选择了相对减震降噪的静态液压劈裂开挖,并结合多种机械组合开挖。
由此,施工时间增加了3个月,人工成本也增加不少,但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大桥西岸主塔桩基础施工距离长江主航道仅有15m,为防止冲击钻成孔产生的泥浆流入长江,施工团队租用车驳船,采用混凝土罐车装运泥浆,渡江运输至业主指定渣场,避免航道污染。
此外,大桥钢箱梁吊装创新采用“高低栈桥滑移+小倾角二次荡移”施工法,相当于在长江之上“荡秋千”,钢梁在栈桥上滑移,定位更精确,起吊时可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有效避免了在长江中深水区搭设架梁支架对水环境的破坏。
今年1月26日,全长米,其中桥梁全长米、主跨米的白沙厂大桥正式通车。
看着这座资金主导设计的大桥,吴后伟感慨万千:规划设计必须以变应变,给当下及子孙后代留有生态余地,为未来发展留够空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