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40000张图,他的镜头下长出
一位退休老人
本可以轻轻松松安享晚年
可是却选择端起了相机
起早贪黑
沿着江边到处跑
李启明在拍摄鹦鹉洲大桥。
从年到年
从无数胶片到数块硬盘
他拍下的张照片里
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霞光中的鹦鹉洲大桥。李启明摄
我想拍到以后不再出现的东西,这样更有意义。
1月13日,长报热线接到了一通来电,来电人表示,他想谈一谈关于他拍的大桥。
随后,长江日报探城记者联系到了这位78岁的老人,来到位于江岸区惠西小区他的家中,听听他的故事。
从年开始拍摄天兴洲长江大桥,直到年10月8日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十多年间,李启明一共拍摄了多张关于大桥的照片。
李启明捕捉到飞鸟与大桥同框。
年退休后,得知老年大学开设有摄影课,李启明从那时开始接触摄影。
学习期间经常外出采风,“当时出去拍摄多是花花草草一类的,花草年年都有,我就在想,有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在拍下来了,以后再不可能出现的,这样就比较有意义。”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启明听说天兴洲在修大桥,去拍过几次后,便迷上了看着桥梁一点一点生长的感觉。
从此,他便专注于拍摄大桥的修建,只要从报纸或者电视上获得关于大桥建设的消息,他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拍摄。
李启明展示收藏的大桥书籍。
前前后后十多年间,一共见证了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4座跨江大桥的建成,“这四座桥每一座的通车我都在,都有记录!”
建设中的杨泗港大桥。李启明摄
从最开始用胶片保存,到用电脑刻光盘,再到用硬盘来保存。据李启明介绍,他拍摄的照片总数不少于张,硬盘已经存满了八九个。
李启明用来装硬盘的小盒子。
坐凌晨4点的夜班车,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赶到。
鹦鹉洲长江大桥开始修建的时候,李启明并没有获得信息。偶然一天看到江中心有个东西,凭借之前的经验,他判断“应该是在修桥!”
蓝天下正在建设中的鹦鹉洲大桥。李启明摄
回到家后李启明就赶快查报纸,原来是鹦鹉洲长江大桥的围堰出了水面,第二天他就赶过去拍摄。
在鹦鹉洲长江大桥快要通车的时候,施工工人告诉他,杨泗港长江大桥已经开工了。
于是,李启明就按照大致路线,找到了施工点。“我就在杨泗港附近一点一点找,费了很大的劲,找到的当时还在平整场地,所以杨泗港大桥是我拍摄最全面的一座。”
在空中忙碌的建桥工人们。李启明摄
一座桥从破土动工,到最后通车,李启明一拍就是好几年。
“这是锚定”“这是3号塔”“这里已经开始铺路了”......面对所拍摄的照片,李启明如数家珍,讲到“得意之作”时神情都亮了起来,每一张都能讲出当时的现场情景。
掩映在光影中的杨泗港大桥。李启明摄
“最苦的一次是为了拍杨泗港的夜景,想了好多办法。”他最开始是尝试搭早班车,结果去到地方天都白了,拍不到想要的效果。
“后来看到24路车可以到而且还有夜班车,就从家里走到解放公园,搭凌晨4点的那班车。”下车之后,还要花半个多小时走到施工点,赶在太阳升起之前拍下满意的画面。
杨泗港大桥的雄姿。李启明摄
最开始李启明只在汉口进行拍摄,为了拍摄角度全面,就试着摸索到南岸拍摄。经常是先拍了江北,过了几天又到江南去拍。在记录4座跨江大桥的建设期间,他的脚步踏遍了沿江两岸。
路变宽了车也多了,周围的环境也都跟着变好了!
年到年,因为工作原因,李启明在堤角附近的长江边住了30年。“当时只有武汉长江大桥,我深深体会到,去到武昌要很长时间,一天打个来回还比较困难。”
杨泗港大桥通车当日桥上的车流。李启明摄
随着一座一座大桥的建起,李启明切身感受到武汉的变化。“我原来到青山去拍天兴洲大桥的时候,下了公交走到江边要走半个多小时。后来再到那里去的时候,路也宽了车子也多了,桥修好了周围的环境也都跟着变好了!”
建设中的杨泗港大桥。李启明摄
自从年拍完杨泗港大桥通车后,因为年事已高,李启明就没有继续拍摄大桥,而是专心做起了整理工作,将所拍到的照片按时间顺序分类存放在各个硬盘中,笔记本上也记得密密麻麻。
李启明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在挑选照片时,当长江日报探城记者说出“这张很好看”时,他总是将手一挥,“我觉得这张还不行,还有比这个还漂亮的!只要遇到好天气,随便哪个桥,都能拍的漂亮!”语气中,皆透露着对这座城市深厚的爱与自豪。
这位拍桥老人的故事
正是千千万万个
对城市饱含深情的人的缩影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感受着武汉的变化
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
为这座城市的发展
感到骄傲与自豪
(长江日报地铁传媒研究院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