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少名人下瓜洲绿杨夜话

周游

在瓜洲古渡公园,有一面诗墙,镌刻了历代诗人行吟扬州的诗词。转过山脚,一方近三米高的古碑伫立在小山坡上,碑上刻有“瓜洲古渡”四个大字,字迹古朴苍劲,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书。四周古树森森,荒草凄凄。碑前有座牌坊立在江岸,柱上有副楹联:

浊浪排空势吞吴楚

渡头纵目气贯江淮

横额上“含江口”三个字虽有些模糊,但仍依稀可辨。

顺着台级爬上观潮亭,向南远望,长江滚滚东流去,烟波浩瀚。独坐渡口,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历代诗人联翩而至——

张若虚来了。他是唐初扬州籍诗人。那宽阔的江面,那皎洁的月光,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于是便有了“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感叹,使他的诗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在《春江花月夜》诗里,我们隐约地看到了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瓜洲。

骆宾王来了。他是受徐敬业之邀而来的。骆宾王代徐敬业作《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檄文气吞山河。武瞾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便问左右:“这是谁写的?”左右回答:“是骆宾王。”武瞾扼腕感叹:“失此人才,宰相之过。”这一年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关于骆宾王的下落,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旧唐书·骆宾王传》和《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郄云卿《骆宾王文集序》和《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张鷟《朝野金载》却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不过,检阅《骆宾王集》,我们发现其中《渡瓜步江》可以说明并未投江而死,而是渡江而逃:

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洲。

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

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李白来了。他曾多次经过瓜洲,畅游扬州。有史记载的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开元十四年(年),第二次是天宝四年(年),第三次是天宝十三年(年)。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繁华热闹的城市,每次都要逗留很长时间,乐不思蜀,成天与年青人“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广陵赠别》)。后来他回忆说:“襄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固然是他豪爽仁侠,也说明扬州是一座消费城市。他在扬州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有首《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蔑。

“齐公”是指齐浣。据《旧唐书·齐浣传》记载:“(开元)二十五年,迁润州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浣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李白热烈颂扬齐浣开凿伊娄河之功,反映了伊娄河对于唐王朝乃至后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白居易来了。宝历元年(八二五年),白居易除苏州刺史,第二年秋以久患眼疾,免去郡事,回京述职。他写下了《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此词表达的是来自北国深闺的怨妇叹息声。上阕从眼前所见汴水写起,目送远波汇入泗水,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瓜洲古渡的那片归帆,则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心中无与伦比的惊喜。作者展开富有浪漫诗情的想象力,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思考关于功名利禄与爱情的尴尬与无奈。

刘禹锡来了。他罢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被召回京述职,途径瓜洲遇见了白居易。他们是互相倾慕的诗人,过去且在长安就相识,但是接触不多,现在邂逅,喜出望外。白居易在筵席上给他写了一首《醉题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也挥毫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而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张祜来了。行至金陵津渡,他却停滞不前,写下了旅途的愁思和向往: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金陵渡》)

张祜为什么遥望瓜洲而不过江呢?传说,是因为白居易在扬州游玩。张祜瞧不起白居易,不想与其邂逅。相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张祜曾和徐凝去拜谒这位文坛领袖。白居易出题让他们进行了一场诗文竞赛。诗文写出来后,徐凝都自认远不如张祜,而白居易偏偏认定徐凝第一,却对张祜诗文横挑鼻子竖挑眼。原来是白居易发现张祜的才气远远地超过了自己,完全是出于嫉妒而有意贬损张祜。张祜少不更事,当场进行了辩驳。白居易无言以对。张祜“行歌而迈”,徐凝“亦鼓枻而归”(李昉《太平广记》)。

不久,白居易进京任职,位居高官,张祜就更无出头之日了。白居易很清楚:在以官显贵的社会里,只要张祜进不了官场,名声就大不到哪里去,也就夺不去自己文坛霸主的地位。此后,张祜、徐凝“终身偃抑,不随乡试矣”(同上)。由此可见,徐凝亦非市侩小人。张祜终身布衣,浪迹天涯,晚年隐居于丹阳。杜牧获知张祜的遭遇后,对于白居易颇为不敬地微言了:“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九峰楼寄张祜》)。白居易走后,张祜才来瓜洲,留下了一首《瓜洲闻晓角》:

寒耿稀星照碧霄,月楼吹角夜江遥。

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遍落潮。

高蟾来了。他“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累举不第,历时十年,曾怨而作诗道:“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下第出春明门》)他从河朔来,漂泊瓜洲,写了一首《瓜洲夜泊》:

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

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李煜来了。北宋开宝八年(年)十一月,宋军攻入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国亡,李煜被俘押赴汴京(今河南开封)。行至瓜洲,李煜遥望石城,潸然泪下,写下了《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李煜虽不懂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尤以词作成就最高。李煜在政治上失败了,然而正是亡国之恨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沈雄《古今词话》)的地位。

王安石来了。熙宁二年(年),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熙宁九年(年)春天,王安石再度被招为相,进京路过瓜洲古渡,想起两年前自己推行变法失败,被迫辞官赋闲于南京钟山,而今朝廷再次任命自己为相,推行第二次变法,资金政治前途难卜,百感交集,写下了《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来了。元祐七年(年),苏轼出任扬州太守,得闲时喜与三五知己来瓜洲小雅,或写诗,或填词。苏轼与金山寺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一天,他瓜洲写了一首五言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表面上是赞颂菩萨,其实是自喻,意谓自己不为八风所动。文朋诗友看后无不叫好。苏轼遂遣了家仆过江送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了,却在上面写了一个“屁”字回送苏轼。苏轼看了,顿时怒不可遏,亲自到金山寺找佛印禅师理论,只见寺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八风吹不动

一屁打过江

结果,苏轼气冲冲地上金山,气丕丕地回瓜洲。为何?原来苏轼恍然大悟:佛印语言虽脏,却击中自己要害。我自诩“八风吹不动”,实际上一风就动摇了,过不了赞、讽、谤、名、利、衰、苦、乐八关。

陆游来了。陆游一生曾多次到过扬州瓜洲。建炎元年(年),陆游的父亲陆宰携全家从东京南归,由寿春入淮水通过运河回家乡山阴,中间经过瓜洲古渡,那时陆游才三岁,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此后陆游没有到扬州来过。但不能因此说陆游和瓜洲没有关系,从种种事实来看,陆游对扬州一直是关心的。他有一首《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七兄是陆游的仲兄陆濬,排行第七,诗写于绍兴三十二年(年)。前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四路军南下,欲渡长江,因在采石渡江失败,次年转向瓜洲渡江。这时金朝内部发生变故,完颜亮被废,接着在瓜洲被部下所杀,金兵退出扬州,宋淮南东路制置使成闵方能过江赴任,陆濬也是来扬州成闵幕中任职的。这首送别诗写于战乱之后,充满对扬州和淮南人民的关切,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绍兴二年(年),陆游任镇江通判,这一年他经常巡视大江,眺望瓜洲。镇江焦山石壁上,至今仍完好保存着陆游题句石刻:“置酒上方,望风樯战舰,慨然尽醉。”可见当时的江上形势和陆游的心情。

淳熙十三年(年),62岁的陆游写有《书愤》一诗,有句云:“楼船夜雪瓜洲渡”,这是他铭刻在心不可磨灭的印象。乾道六年(年)五月,陆游由山阴赴夔州通判任,写有《入蜀记》记行旅见闻。其记过瓜洲情形说:“(六月二十八日)午间,过瓜洲,江平如镜。舟中望金山,楼观重复,尤为巨丽。二十九日,泊瓜洲,天气澄爽。南望京口月观、甘露寺、水府庙,皆至近。金山尤近,可辨人眉目也。然江不可横决,放舟稍西,乃能达,故渡者皆迟回久之。”这不仅记下了当时瓜洲的美丽景色,也为我们提供了瓜洲地理的历史变迁的资料。

杨万里来了。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年),他在秘书监任为接伴使(负责接待和陪伴金朝派往南宋的使臣),曾路过扬州。这时已是金主完颜亮大举攻宋、被部下杀死于瓜洲的二十八九年后,他经过当年的战场,不禁感慨万端,留下了《过瓜洲镇》:

夜愁风浪不成眠,晓渡清平却晏然。

数棒金征到江步,一樯霜日上淮船。

佛狸马死无遗骨,阿亮台倾只野田。

南北休兵三十载,桑畴麦垄正连天。

诗中谈到完颜亮的死,谈到战争的痕迹已无处可寻,还谈到休兵后桑麦连天的田野风光,看上去好像杨万里在歌颂“和议”后的“太平景象”,言外之意:南宋朝廷在“隆兴和议”后满足偏安一隅,忘记了收复国土,早把人民的希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文天祥来了。宋恭帝德佑元年(年),元兵长驱东下,他在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围,他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而被拘,后在渔人的帮助下弄条小船逃离瓜洲,写下了《渡瓜洲》二首:

跨江半壁阅千帆,虎在深山龙在潭。

当日本为南制北,如今翻被北持南。

眼前风景异山河,无柰诸君笑语何。

坐上有人正愁绝,胡儿便道是偻儸。

此后,文天祥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李好古来了。这位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据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记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三十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李好古船过扬州,想起自己当年也曾以英雄自许,却无实现的可能,连想为朝廷献计献策也难以办到,只是徒生感慨:

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清平乐·瓜州渡口》)

李好古故意把瓜洲比作玉门关,暗讽南宋朝廷依恃长江险阻,偏安江南,忘了中原。

萨都剌来了。元泰定四年(年),萨都剌进士及第,被任命为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上任途中经过瓜洲,拜会了当地一位名叫成居竹的隐士,诗酒流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过江后书寄成居竹》诗云:

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

忽被江风吹酒醒,海门飞雁不成行。

郑成功来了。其父原为海盗,后欲降清,郑成功力谏不从,郑成功便与他分道扬镳,勒兵抗清。明永历十二年(一六五八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结集了雄厚兵力,计有陆军十七万,水军五万,马军五千,还有铁人八千。铁人是军人周身披挂铁甲,甲上用朱、绿两色绘画出各种图形,行军时,位于最前列,以表示武勇。二十多万大军,使用了八千只巨舰,离开澎湖,北向进入长江,一路上无人敢阻,浩浩荡荡,一直驶抵焦山。郑成功与众将计议,要攻取金陵,必须先夺取瓜洲这一重要隘口。于是派遣大将马信、余新二人,先攻占了瓜洲邻近的谈家洲,作为据点。指派张煌言、罗蕴章进据瓜洲上游,攻打清兵据守的木城。又要张亮率领一批善于潜水的士兵,深入水底,斩断滚江龙,以便船只驶靠北岸。

其中,清朝委派防守瓜洲的是操江御史朱衣祚、城守左云龙。防守力量薄弱,仅有一万人。刚交兵锋,张亮已率众斩断滚江龙,水军全部登陆。在震天的金鼓声中,郑成功的部属韩英直扑瓜洲,拚死夺门。朱衣祚见郑军声势浩大,无力支撑,仓皇逃走。城守左云龙阵亡。守木城的清兵见主力被挫败,也同时溃散。清朝视为重要港口的瓜洲,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被郑成功攻陷。郑成功有《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诗云: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誓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郑成功争夺瓜洲,其目的是为了扫清上驶南京的水行道路,所以在占领瓜洲以后,并没有乘船北上,向扬州进兵,只派了刘猷镇守,主要兵力仍然撤回焦山,继续向南京进发。然而大势已去的南明,决定了郑成功惨遭兵败。郑成功不复卷土重来,只得率残部回到厦门,以其余力收复台湾。

乾隆来了。他几乎每次南巡都驻跸瓜洲锦春园,屡有颁赏题赐:乾隆十二年(年)第一次南巡,亲赐园名并御题“锦春园”匾。乾隆二十二年(年)第二次南巡,御题“竹净松蕤”匾。乾隆二十一年(年)第三次南巡,御制《三月晦日锦春园即景》诗并御书以赐。乾隆三十年(年)第四次南巡回銮时御制《过瓜洲镇》诗。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年)南巡,途经瓜洲驻跸锦春园,御制《过瓜洲》和《自瓜洲放舟至金山》两首诗,又御书“镜水云岑标道趣,轻荑嫩葫绘春光”“镜里林花舒艳裔,云边楼阁隐神仙”二联,御赐《兰亭墨榻》一卷。

魏源来了。嘉庆二十五年(年)春,魏源畅游冀、豫、陕、川四省之后,顺长江东下,前往父亲魏邦鲁在江苏的任所,途经瓜洲,面对寥廓江天、隔岸河山,留下了《瓜洲归棹》二首绝唱:

去年风雪走燕关,今岁春明又报还。

见即有情横岸树,远来相迓隔江山。

涛吞北岸天无限。沙涨东头地有湾。

最是纤纤新月出,似知行客唱刀环。

霁色阴如欲晓天。乱峰青到酒樽前。

冰消淮水知家近,春入吴舠在客先。

柳岸倒翻千浪雨,鹭帆冲破一江烟。

船娃不识离人恨,但唱桃花锦浪篇。

不久,魏源又奉父命回邵阳接母亲及妻室过瓜洲,举家移居扬州,时而游山玩水,时而著书立说,时而经商,时而从政……一生亲眼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而且参与其中,为救国救民而倾注了满腔热忱。鸦片战争爆发,魏源立即渡过瓜洲,赶赴浙江前线,直接参与抗敌。但是后来,林则徐被清廷撤职,充军新疆,魏源闻讯立即赶到镇江为林则徐送行。林则徐将他搜集的关于西方历史地理交给魏源,要他完成未竟的事业。魏源根据这些材料,加上自己后来收集的,编成《海国图志》。这部书在当时是惟一一部系统讲述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它在国内开创了介绍西方先进文明的先河,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原叙》),影响了一大批想了解西方的中国人。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到现代,瓜洲古渡先被汽渡取代,继而润扬长江大桥飞架“京口瓜洲一水间”,不复再见帆影,不复再闻欸乃,古渡最后一丝风韵也已褪去。“渡船”已为生僻词汇。徘徊在瓜洲古渡,眼望三两渔火,耳闻八九鸣榔,我却感到无端的寂寞,情不自禁地沉吟起宋代张缉那首《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