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外的技术封锁,这个男人铸就了中国史
每天为你讲述公益与美好生活故事
善良和美好,自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
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01
年10月23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全面贯通,
举国欢腾。
而有一个人,
选择了用一种特殊的方式
来纪念这座世界级工程的完成。
凌晨四点半,
从港珠澳大桥收费站出发,
林鸣,上路了。
迎着朝阳,
他默默用脚步丈量着,
这座自己付出了十年心血的大桥。
29.81公里,
3小时04分,
这是一个61岁老人的成绩。
视频拍摄于年1月1日,
那天,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
主体工程具备通车条件。
林鸣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来庆祝。
但其实大桥建设期间,
林鸣每天都在坚持长跑。
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
途经淇澳大桥,
最后到达伶仃洋上的淇澳岛,
每天来回10多公里。
“我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和自己的人生赛跑。
特别是当外界压力变大的时候,
只有给身体施加更大的压力,
才可以不为压力所累。”
02
港珠澳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是日本濑户大桥的1.5倍。
它是世界最“准”的大桥,33节沉管隧道在海底无缝对接,误差却不超过2厘米。
它还是世界最坚固的大桥之一,年的使用年限,即使是上个月来势汹汹的超强台风“山竹”,也不能撼动它分毫。
它的建成,
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
被英国《卫报》誉为: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成功,
举国欢腾,
但是有一个人,
或许他应该被铭记:
林鸣——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
03
年,
港珠澳大桥建设计划刚刚提出,
全世界谁也不相信
中国人能把这座大桥造出来。
原因只有一个字:难。
三个主要难点:
一: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长米外海沉管隧道,但当时全中国的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米。
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三:技术力量不够,钱也不够。
天将降大任,
这个难题落到了林鸣身上,
从47岁到61岁,
十年心血,
林鸣带领人铁血军团,
将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是林总工程师,
工程前和工程后的样子,
想必此刻,
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
年,工程准备之初,
林鸣带着工程师们去全球各地的桥梁工程考察,
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
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
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
当时韩国有一家顶级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
但是安装部分却全靠欧洲人提供支持。
每一节沉管安装时,
会有56名荷兰专家专门从阿姆斯特丹
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林鸣带着团队到了釜山,
向接待方很诚恳地提出,
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
对方给出的答案是:不行。
无奈之下,
最后,考察团来到离工程大概米的海面上,
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
04
从釜山回来后,
林鸣下定决心:
一定要找世界上最好的,
有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于是,他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个荷兰公司,
可是,对方开出了一个天价:
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亿。
15亿,
林鸣当然不干,
但是谈判过程异常艰辛,
最后林鸣砍价到3亿元人民币,
只要对方提供最需要部分的支持。
听到这个方案,
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
”3亿元,
我给你们唱首歌,
祈祷歌。“
然后拂袖离去。
04
无法承受高额的技术支持费用,
世界上其他国家沉管隧道技术,
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
林鸣一咬牙:
没人帮,
那就搞自主研发。
在《朗读者》上,
当董卿问及为什么会作出这个决定时,
林鸣憨厚地一笑:
”被逼的。“
但是在这伴随着笑容的三个字背后,
有多少心酸和压力呢。
国内经验一片空白,
而他们需要做什么呢?
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
长达米,宽约38米,高11.4米
的钢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
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
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
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林鸣形容。
中国工程师,
到底行不行?
外国人都在看。
当然行!
年5月1日,
96个小时,
5天4夜,
林鸣和所有的工程师们没有合眼,
第一节沉管隧道安装成功!
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它叫E1,
林鸣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
”深海初吻“。
谁说工程师不懂浪漫,
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
他们的浪漫,
大气又深沉。
从E1到E33,
每一节隧道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筹备第8个孩子——
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
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
情况十分危险。
四天,两场全麻手术,
第七天继续投入安装。
现在的林鸣说起来,
如和风细雨。
每一次安装,
林鸣离开那个房间的时候,
都会回头看看,
因为每一次离开,
都会是最后一次。
安装第15节沉管时,
他们遇到了最恶劣的海况,
不仅有罕见低温,
还有一米多高的大浪,
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顶上。
尽管如此,
工人还是将沉管毫发无损地护送到了坞内。
回来后,当时的起重班长说:
”回来了,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
07
年大年初六,
E15第二次安装,
现场出现回淤,
整个团队只得再次返航,
回来之后,
所有人都哭了,
”还能成功吗?“
大家不禁在心底疑惑。
第二次不行,
还有第三次,
一次次打磨,一个一个细节论证,
正是靠着钉子一般的匠人精神,
第三次,E15安装成功。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每一次,林鸣都提着一颗心。
年5月2号早晨日出时分,
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安装成功。
船上一片欢呼,
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
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
但是林鸣,却不敢放松,
他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16公分,在可容错范围之内,
所有的工程师、设计师,
包括外籍专家,
都认为滴水不漏、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林鸣作出了一个决定:
不行,重来。
重来意味着把一个重达多吨的
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千斤压顶,
他该何去何从。
”如果不调整的话,
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
一个永远的偏差。“
一个声音在林鸣内心响起。
有些外方工程师已经买好了机票准备回家,
都被林鸣抓了回来。
42小时重新精调,
偏差从16公分
降到了不到2.5毫米!
这是一个很难想象的误差。
08
年7月7日,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林鸣睡了第一个安稳觉,
清晨5时许,
又开始了风雨无阻的长跑。
读大学前,
林鸣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
曾经到工厂做学徒,
拿着锉刀或者锯条,
练习锉、锯、凿、刨等基本功,
学当铆工和起重工。
后来,才到西安交通大学
接受了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
年,林鸣负责建设
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
当时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
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
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
当工人们望而却步时,
林鸣毅然拿起小板凳
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
润扬大桥通车时,
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被誉为“定海神针”。
09
十年心血,
林鸣早已将这座大桥
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有网友会质疑,国家花亿建一座这样的桥,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多心血,就算能拉动一些经济,但是感觉不能回本啊,这值得吗?
林鸣说:“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规模,正是说明这是一个有历史远见的判断。”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
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
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董卿问他:”凭的是什么?“
他说:”我觉得是一种精神,
包含我们的自信,
包含我们的智慧。“
即使遭受所有人质疑,
即使会有千难万阻,
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总有一天,
会证明给所有人看。
当五星红旗插上港珠澳大桥的那一刻,
正是林鸣和工程师,
还有千千万万为这个项目付出的劳动人民们,
最自豪的一刻。
如今伶仃洋上依旧烟波浩渺,
但一条跨海巨龙已横空出世,
中国精神,
已经让全世界看到。
向大国工匠,
致敬!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