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江大桥闪亮回归的背后
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
大桥就要回来了!
目前,夜景照明提升项目即将完工
如何为照明系统“修旧如故”注入新内涵
让夜色中的天堑飞虹焕发新活力?
今天,小布夜探长江大桥
带你揭秘夜景照明提升背后的故事
摄影:林琨
00:30拍摄:毛劲松
{数十次技术攻关}
玉兰灯亮度提高近9倍
长江大桥上共有根玉兰灯,原先是漫反射的照射方式,大部分光线朝夜空散去,路面照明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在保持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高玉兰灯对路面的照明度,成为此次必须攻克的问题之一。
摄影:毛劲松
这些方式都被否决了
大桥防撞护栏上开槽加装LED灯珠X
施工团队通过10多次试验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有关专家提出,护栏上开槽会降低防撞强度,第一套方案就这样被否了。
玉兰灯的灯罩上开一些孔,让光线透出来X
数次模拟试验后效果也不错。但是文保要求,玉兰灯必须%保持原貌,第二套方案也不能实施。
摄影:毛劲松
经过数十次技术攻关,终于定了!
玉兰灯环形灯架下方内嵌LED灯珠√
困难的是——灯架很窄,既要装上足够亮的灯珠,又不能影响原有外观。
市城管局路灯处江北建管中心负责人邱跃虎介绍,施工技术人员通过10多次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终于成功地在每根玉兰灯的环形灯架下方镶嵌了8颗灯珠,同时每个灯罩内各装6颗灯珠。
实测显示——大桥路面平均照度由改造前的约3勒克斯,提升到25—30勒克斯。由于LED灯替代了以前的高压钠灯,整体能耗下降80%左右。
摄影:毛劲松
邵学文是南京电视台的退休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为拍摄长江大桥专题片,他曾与守桥官兵同吃同住好几天。此次跟随记者走上夜晚的长江大桥,他感触很深,“以前玉兰灯照在路面上,也就月光的亮度。这次走在桥面上,和走在城市其他道路上一样透亮。改造后的玉兰灯灯光柔和明亮、赏心悦目!”
{用光影艺术}
让桥头堡红旗“飘”起来
长江大桥夜景照明提升——
“一线两面六节点”了解一下
通过动态灯光烘托整座桥梁,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
“一线”:展现线形灯光的灯具隐蔽安装于护栏外侧“两面”:在正桥上、下游的两个展示面布设灯具“六节点”:南北岸的工字堡、工农兵雕像和桥头堡
摄影:毛劲松
长江大桥历次亮化提升中,南北岸桥头堡的四组“三面红旗”都采取静态的灯光表现手法,或勾勒线条或大面积投光照明,但本次夜景照明提升要创造性实现“飘动”的光影效果。“‘静’、‘动’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设计施工是极大的考验。”
市城管局路灯处江北建管中心工程师王兆犊介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大桥建筑原有风貌,文保单位对灯具的安装要求极为苛刻,“不仅要做到见光不见灯,而且桥头堡上不能打一颗钉子”。
摄影:毛劲松
为此,施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光影艺术表现手法,在“三面红旗”外侧以打胶、抱箍等方式安装动态影像灯,并通过多次试灯、程序调试,甄选出最适合的光色、最适宜的光束角和最适度的节奏变化,最终实现了“红旗飘扬”。
摄影:毛劲松
{抢抓“天窗点”施工}
桥体亮出“铮铮铁骨”
长江大桥“一线两面”夜景照明提升,要在公路桥东西两边护栏外侧和9座桥墩上安装灯具,且全部都是临江涉铁作业。根据铁路运行安全的要求,施工团队只能抢抓铁路“天窗点”,见缝插针地施工。
市城管局路灯处的臧玉庆与长江大桥同龄,干了30多年路灯维护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桥夜景照明施工。在进行涉铁作业时,每周一到周四,他和同伴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到“天窗点”就争分夺秒地施工,有时候可以连着干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只能干几十分钟。
摄影:毛劲松
王兆犊介绍,桥体亮化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灯光投射方式,体现出大桥“铮铮铁骨”的力量感,即在9座桥墩外侧安置近两万个点光源,组成光影变幻的巨大“屏幕”,同时在4.6公里的公路桥两侧护栏外安装洗墙灯和投光灯。
摄影:毛劲松
长江大桥夜景照明调试现场,上层护栏处,一条动态的线形灯光犹如城市的脉搏连接南北;中层钢梁节点,暖白色灯的投射下彰显结构的力量之美;下层桥墩附近,点光源矩阵变幻,与江面粼粼光波交织。
摄影:张健
今晚,整座城市已经华灯初上
长江两岸光影流动,美轮美奂
走过50年风雨沧桑的大桥
还是人们熟悉的那座桥
却又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座桥
摄影:张健
编辑
徐晨
文字
南京日报马金
重点阅读推荐
南京长江大桥开通倒计时,现在的TA长这样!年放假安排来了!五一小长假没了...南京地铁票价与公交优惠联动调整,最新消息来了!落叶满城,美金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