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每个地方都有一座让你念念不忘的桥
玉龙喀什河大桥玉龙喀什河流经和田市区的这一段,处在玉龙喀什河的山前冲积扇上,河床为沙砾结构,历来是拣捞子玉最重要的河段。玉龙喀什河大桥横跨河面,桥下的河床如同调色板一样色彩斑斓。(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9月摄影/沈桥)(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拉萨河大桥一列火车正从拉萨河大桥上飞奔而过,远处的布达拉宫清晰可见。拉萨河大桥是青藏铁路标志性工程之一,总长近米,主跨为一大二小三个连拱结构,配上简洁的引桥和纯白的色彩,令人联想到飘舞在蓝天碧水间的哈达,又仿佛是雪域高原上连绵起伏的雪峰,与远处金色的布达拉宫、拉萨火车站遥遥相望,成为圣城拉萨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7月摄影/罗春晓)(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浅门大桥温州的洞头半岛工程在洞头本岛和三盘、花岗、状元岙、霓屿这几个大岛,以及三个无人小岛之间建设7座桥,岛岛相连,并与温州相接,使洞头成为半岛。五岛相连工程从年12月开始动工,年5月全部建成。这一工程的建成,使洞头岛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多。这是七桥中的最后一座桥——浅门大桥,它连接浅门山岛和霓屿岛,桥长米,桥头竖有仿古牌坊,上书“浅门”二字。(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2月摄影/刘海鸣)(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江苏淮安河流立交桥今天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在古代并不存在。年 河夺淮,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形成洪泽湖。明清以来洪泽湖形成“悬湖”,每每水患严重。年在洪泽湖下游修筑苏北灌溉总渠,用以灌溉兼作排洪之用。图中的“河流立交桥”位于淮安市,上层水道是船舶穿梭的京杭大运河,下层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10月摄影/缪宜江)(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武汉长江大桥在武汉长江大桥出现前的几千年中,长达公里的长江江面上,从未建过跨江大桥,历来南北客货运输全靠轮船或木船载渡。武汉长江大桥于年10月正式通车。经过40年风雨的洗礼,大桥如今依然坚如磐石地屹立在滚滚长江洪流之上。大桥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立体交通格局,同时也成为江城武汉的一道壮丽景观。(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9月摄影/沈桥)(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镇远湘黔线铁路整个镇远城就是一个大文物,小青瓦,砖木建筑,楼层不高,古寺庙、古民居,再加上阳河,真是漂亮。从石屏山上看到的镇远城,阳河将镇远分为府城和卫城(对岸)。一列客运火车正在这条湘黔线上穿城而过,没做停留。(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12月摄影/朱彤)(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洛阳桥位于泉州的洛阳桥,是古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这座桥的建造也跟南迁的中原文化有关。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他们在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的泉州建造了这座桥,并命名为洛阳桥。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7月摄影/陈世哲)(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濯水风雨廊桥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境内,自古以来是津梁之地,古镇的阿蓬江与乌江、酉水构成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水路通道,自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就是重要的商业驿站和商埠,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为了便于商贸往来,当地村民在阿蓬江上兴建了风雨廊桥,全长米,有廊有塔有亭,非常精美。年廊桥失火毁掉,现在是在原址按原样修建的,据说是亚洲最长的风雨廊桥。(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5月摄影/渔歌)(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云龙古桥云龙古桥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云龙盐业的开发。云龙是云南最早开发盐业的地方,食盐曾一度运至印度、缅甸。盐业的兴旺带来了百业繁荣,也让倡修桥梁蔚然成风。从现存的地名就能想见那个热闹劲儿,有开店铺人家聚集的“开铺子处”,有藏区马帮歇脚的“古宗坪”,还有回族商队聚焦的“回民坪”。虽说不是所有人家都以煮盐为业,无盐资的人家也都靠着服务盐业而生活。(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8月摄影/耿艺)(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波日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境内横跨雅砻江的“波日桥”,始建于元末明初,是藏区现存跨度最大、年代最久远的跨江伸臂桥。所谓“伸臂桥”,是一种借伸臂的作用、无柱悬空建造而成的长跨桥,今天,在四川甘孜州、凉山州等地仍有不少这种结构的藏式伸臂桥。今天藏式伸臂桥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吐谷浑的河厉桥,可见鲜卑人在造桥工程技术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10月摄影/吕玲珑)(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万绿桥万绿桥修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桥南岸古驿道旁的山崖上,还有不少历代书法题刻。题刻背面的山崖上,供奉着当年建桥者的石像。(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5月摄影/李贵云)(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万安桥屏南县的长桥古镇山峦翠荫如黛、秀水蜿蜒绵亘,境内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石墩木拱廊桥,也是屏南县始建年代最早、桥身最长的廊桥。明万历二年(年),万安桥被山贼盗毁,桥上只剩下一条桥板。清乾隆年间,该桥得以重建。(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5月摄影/吴卫平)(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丁步桥好溪东岸,缙云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有一个叫“板堰”的村子。村西溪面有一座明代古桥,因用丁字形石块垒砌而得名“丁步桥”。桥长米,有75孔,是好溪特有的建筑。它们利用了拱形力学原理,为燕尾榫卯构造,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月摄影/陈志远)(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龙脑桥位于四川泸县九曲河上,学界赞誉此桥可与北京卢沟桥毗美。龙脑桥长54米,共有13孔、14个桥墩。中间的8座桥墩上,共雕了4条龙、两只麒麟、一只狮子和一头大象。当时的人们将民间喜爱的瑞兽——象、狮子、麒麟与龙并置,反映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6月摄影/袁蓉荪)(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绍兴老城的桥在河网密布的绍兴老城,就连集镇的格局都是以河道为骨架的,平常人家的房屋大多傍水而建,只在河岸两侧留出宽一米左右的人行步道,沿途商店酒肆通常设有雨廊翻轩,供人休憩。而被河道隔开的两岸居民之间的往来,靠的就是各种桥,桥的密度很大,几乎每隔百余米就有一座,样式也很简单,但是却与河道两边的黛瓦粉墙实实在在地融合在了一起,像是用一支画笔,在看上去十分逼仄的空间里,勾勒出了隽永秀丽的水墨山色。(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月摄影/董建成)(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