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眼中的港珠澳大桥中国人想重新定义
“六七十年代以前,世界桥梁建设和技术的中心在哪里?在欧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那么世界桥梁建设和技术中心在哪里?日本;21世纪初,到今天来说,世界桥梁建设的中心和技术的重心在哪里?在中国。”
文/晨闻
虽然珠江三角洲的面积占中国的总面积不到百分之一,但这里对中国的GDP贡献却足足超过十分之一。
多年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可见这里的经济爆发力之强劲。
这里有中国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还有百年沧桑、繁荣依旧的两大行政特区——香港、澳门。
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在地理上,把这三座城市真正连接了起来。
从此,珠三角两岸的经济往来和发展,不再受地理环境制约。
伶仃洋的天然屏障也从此彻底变成了人们车窗外的一道道美景。
两岸人民的距离大幅缩减后,来往必将更紧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第四大城市群的建设也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和跨越。
从经济、生活到情感,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造福大湾区人民,对全国的经济影响也意义重大。
但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建设一座跨海大桥,除了巨额投资,也面临着从一开始就出现的连续不断的技术瓶颈。
这些技术瓶颈在桥梁史上,都是世界级的。
所以,港珠澳大桥注定是一座世界级桥梁。
英媒誉之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可见英媒的眼光之独到、精准。
更可见大桥的建设难度之高。
说是中国桥梁建设的“珠峰成就”毫不为过。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珠海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机构联合摄制。
与央视《超级工程》的介绍不同,该片将港珠澳大桥放在世界舞台,从桥梁的建设技术和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影响以及人文影响等多角度阐述了该桥对世界桥梁建设、乃至世界级工程建设的影响和精神贡献。
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当下,该桥俨然已经成了国人心目中桥梁领域的超级网红,与之一起成为网红的还有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林鸣在该桥岛隧工程的建设中不仅贡献了自己的勇气、智慧,还贡献了让无数国人为之点赞的爱国热情。
其实,我们现在应该感谢当时韩国釜山的接待方和荷兰那家公司的高傲代表,是他们的冷漠和高傲,激发出了中国工程师林鸣和他的团队成员内心深处的小宇宙和洪荒之力,然后才有了中国的拓荒式尝试和探索,以及现在的奇迹。
这股爆发的小宇宙和洪荒之力,可不是粗鲁和生猛的,而是科学严谨、细心严苛。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提起机械行业,人们往往会想到五大三粗、高大威猛,和细心、耐心几乎扯不上边。
其实,越是在这种行业,对关键部位的要求往往越精密、精准。
一节沉管的宽度达到33米,高11米,长米,重量接近8万吨。
这样两节大家伙的对接安装,其误差要求在厘米级——更何况,还是40米海面以下的无人安装,需要应对深水区的洋流影响。
以往在深海建隧道,工程师首先想到的是盾构机开挖的方案。
盾构机在当下的中国已经非常成熟。此时此刻,就有数百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全国二十多座城市的地下开挖着地铁通道。
但在伶仃洋海域的深水区,面对10%的阻水率,盾构机不可行。
于是,就有了林鸣和其团队为之奋斗了五年多的中国造、世界最长的深海沉管隧道工程。
除了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另一个大的挑战就是人工岛。
传统的人工岛建造方法,是开挖并移走海底的深层淤泥,然后用石料进行填埋。
但该方案在这里不可行,工程量大不说,一旦开工,对该地环境生态的污染也将是毁灭性的。
于是就有了个上海生产的巨型圆钢筒围岛方案。
该方案在中国史无前例。
伶仃洋海域生活着多只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其被称为海上的大熊猫,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象征。
大桥的建设不仅要受到海宝宝的限制,还面临空中和水面的挑战。
香港国际机场就在附近,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都是低空飞行,不能干扰飞机飞行;水面上每天有多艘船只来往穿梭,不能影响繁忙航运;这里还是强台风的活跃地带,得让大桥足够坚固,使用寿命达到年。
一个比一个难,难上加难,那还要不要干?
必须干!
我们可是世界级的基建狂魔。
这个工程可是世纪工程。
该大桥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主桥结构——如何不影响生态环境、耐得住强台风侵袭、不干扰飞机、不影响海上航运。
基建狂魔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4座隧道、4个人工岛,40多公里的桥梁,连接,搞定!
第二个大问题是如何保持桥体的坚固,耐得住海水的腐蚀,妥妥的使用年?
答案是:标准不锈钢材,42万吨,太钢出品,英国标准。中国以往造桥中从未使用过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做到不影响海洋环境并保证中华白海豚的正常活动?
答案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检测标准,并全程跟踪监控,比如:不允许使用柴油,不允许直接开挖。这样做,为当代人和白海豚宝宝负责,也为子孙后代的海洋资源负责。
身为基建狂魔,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可是从我们的祖先手里流传继承下来的。
古代,在没有钢筋混凝土和现代建桥设备、技术的条件下,中华大地上已经架起了无数桥梁,结实耐用,美观好看,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的科技支援和自力更生下,中国诞生了现代化跨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仅能跑汽车,火车照样在上面跑。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造桥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迭代、突飞猛进,一座座现代化大桥,跨过山和大海,跨过长江、黄河、峡谷、丘陵。中国大地的面貌从中升级,国内的经济往来也逐渐繁荣腾飞。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的造桥技术再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因之收获的新方法和新经验,也很快用在了中国在海外的建筑现场。
其不仅连接起了珠三角的经济、文化、生活、情感,也为世界桥梁工程的建设贡献了基建狂魔所独有的智慧。
——中国智慧。
那么,21世纪的工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由中国定义。
注:
文中图片和动图均来自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及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