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记万里长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词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写于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整个词句气势磅礴,激情豪迈。
毛主席词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当时就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所组成,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下游,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是京广高铁、沪汉蓉高速铁路的交汇地。
武汉长江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式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有意思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是将长江两岸的对应小山头上作为桥头堡而建造的,即武昌区的蛇山,对面为汉阳区的龟山,历史上有“龟蛇锁大江”的说法。
武汉长江大桥其实,武汉长江大桥也不能完全说是我们自力更生建造的,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造桥技术不成熟,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对我国进行个项目的支援建设中,武汉长江大桥就列入其中之一了,从勘探、设计、制图,到施工建造,基本是由苏联人管控的,中方配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才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是于年9月,此前进行了大量的水文地质的勘探,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经过2年多的建设,于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余米。为复式桥型,分上下2层,上层为公路桥,桥面宽度为22.5米,两边建有2.25米人行道,桥面行车道相当于现在的双向4车道,桥面两侧配套有当时算是豪华的桥灯。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可同时穿行两列火车,整个桥身设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米,桥下与水面净高可通航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当时还是我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打通了,不再被长江所阻隔,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无阻。
武汉长江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公路桥部分,30多年中过桥车流量逐年增长,年昼夜行车在3万辆次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今天的武汉,成为全国GDP名列前茅的副省级城市,也得益于大交通,其中还有万里长江第一桥发挥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