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陌生又熟悉

疫情之年不平凡,犹豫再三后,十一黄金周顺利出游南京,真要谢天谢地!这是我第三次走近南京这片土地,感觉还是陌生多于熟悉。

六朝古都,值得游览的地方数也数不清,所以只能慢慢来……

第一站是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夫子庙以前来过,那时候主要是为了一览极负盛名的秦淮河夜景:微暗的夜色,霓虹灯的氤氲,彩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而这次是为了一睹乌衣巷的风采。

《咏雪》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我已经教了几届,但只有在刚刚九月份教这届七年级孩子、备课又一次读到刘禹锡的《乌衣巷》时,才产生了要来感受的想法。乌衣巷紧紧挨着夫子庙,穿过青瓦白墙下的门洞便到了一眼能望到头的巷子。巷子不甚宽阔,能容四五人并排通过,两边仍是白墙青瓦的建筑。其中一户人家引人眼目,人流穿梭,原来就是“王导谢安纪念馆”,是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

东晋时期,乌衣巷是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唐代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王家谢家曾在这里居住。王导的父亲和王羲之的祖父是兄弟,王家出了不少书法家。《咏雪》所描绘的谢安与子侄咏雪作诗的情景应该就发生在这里吧。

穿越历史,我仿佛听见了:大雪纷纷扬扬中屋里传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童声,还有谢安爽朗的哈哈大笑声。王家谢家的荣耀自然早已随着历史变迁灰飞烟灭了,而现在的繁华盛世又哪里是古人能想象得出来的。

出了夫子庙,我们扫码骑着共享单车穿过一条长街又来到老门东。

老门东位于南京市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

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就有民居出现。街两边的建筑古朴淡雅,感觉现在主要是经营传统美食小吃了。

南京长江大桥在心间挂念已久,终于在温润的江南小雨中坐车阅览了她的宏伟壮观。

她的闻名在于她的意义!她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有"争气桥"之称。她也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我就在其中。

意料之外,跨江大桥竟如此漫长,南北的引桥加剧了她的长度和壮观。

有一年去上海我曾坐着火车从桥的下层铁路桥通过,记得当时颇为豪迈。这次游大桥才知道,桥全长六千七百多米,下层的铁路桥双轨两列火车可以同时对开。心中的豪迈不禁又一次升腾起来……

大桥南北两端各两座桥头堡,堡前各一座十余米高的工农兵雕塑。细雨没能影响桥两旁标志性的雕塑,依然显得高大耸立。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镶嵌的祖国建设风貌浮雕也清晰可见。

南京钟爱梧桐树,梧桐树已经成了南京城的标志之一。梧桐树遮蔽的绿意浓荫里我已走过了,听说秋天的梧桐树更美,这次特意去中山陵看看能不能赶上它们黄色的模样。

有点遗憾,树都还绿着呢,不过意外地被中山路旁整齐林立的梧桐树撼动了。粗壮的枝丫挺拔耸立,显然经历了专业的修理。灰绿色的树干与嫩绿色的树叶协调一致,每棵树都亭亭玉立。远远望去,绵延不断的绿意又增加了另外的庄严和气势,与这一带的中山陵、美领馆、明孝陵等景点的氛围十分相配。只是来往不断地的人流车流有些破坏这里的气氛。

试想一下,无人的傍晚或清晨,两行梧桐树随着道路静静地伸向远方,望不到尽头,而树枝树叶们在道路的上空中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蜿蜒不绝的拱形树荫,如果树叶再都让秋风点染成黄色,那岂不就成了唯美的人间仙境!

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网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终于打卡成功。进门抬眼便见到赫然醒目的《思想者》雕塑,比真人比例还要大些。书店是利用地下车库改建的,规模面积之大超出想象,书目的品种分类之全更让我增长见识。

明信片、纪念品设计得很有特色,挂得满满的游客留言墙前围观者也不少。发现人们多是来打卡留念的,如我一样。

浓浓的文艺气息让我油然而生留恋之情,于是在书架书台间又徘徊了许久……

游逛时感到南京的桥多。现代化的立交桥、高架桥多,传统的老桥也多。河道随处可见,跨在河上的石头桥也多,深绿色的河水从古代流到现代,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时代风云。

怪不得感觉经常能看到护城河的身影,原来南京护城河体系庞大,外秦淮河、玄武湖、金川河、夫子庙的秦淮河都在这个系统之内。当然它的军事防御作用已成为历史了,如今主要体现着文化和景观的价值担当,潋滟河水为南京增添了江南风韵。

据说江苏这里因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所以排涝通畅,很少有水患发生,觉得真是奇迹。江北浦口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下有个网红景点不老村,我们去逗留了片刻,其实就是城里人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舌尖上也品尝了老南京的特色美食:皮薄如蝉翼的吉祥馄饨、金黄色的牛肉锅贴、“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的小笼包、香气迷人的桂花山药,还有皮肚面、清蒸鲈鱼、爆炒文蛤……

这次在市区里出游时选乘地铁和公交多些,因此有机会亲身体验到了南京市内交通的发达便捷。地铁公交都要求戴口罩,经历疫情后人们也已经适应了口罩相伴的日子。

出游虽短暂,但与江南似乎又亲近了一回,心里因此觉得踏实充盈了些。回来后偶尔看到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的说法,而且还有古今两个版本,那每一处景观又浓缩着多少我未曾听闻的历史和文化,三次来南京我大概才游了十几处吧!悠久厚重雍容的南京如大部头的藏书一样,待我继续徐徐阅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