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奇奇怪怪的苏联建筑,没有想不到,只有建不出推送后,网友表示想看姊妹篇——苏联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这不,本期就来了!(注:文中案例多以北京为主)

“苏式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建筑

“苏式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中苏第一个五年计划(-)有着密切关系,“一五计划”中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决定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

50年代,大批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指导经济建设,其中也包括指导建筑建设的专家;“一五计划”结束后的十多年间,受苏联建筑风格影响,“苏式建筑”在国内许多城市依旧在陆续兴建。

它们有层层高升似蛋糕的斯大林式公共建筑。

北京展览馆,原名苏联展览馆,由苏联建筑师安德列耶夫设计,典型的苏联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是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北京展览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年完工,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被列入第二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苏联专家在上海设计兴建的第一座展览馆。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建筑,年评为新中国五十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

上海展览中心。

西安报话大楼,也称西安电报大楼,年建成的北京电报大楼的姊妹建筑,是当时西安的电信通讯枢纽,也是当时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大楼现已被评为西安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报话大楼。

武汉剧院,年建成使用,正宗的“武汉造”苏式建筑,曾是武汉的城市地标,现在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剧院。

湛江市博物馆,大楼建筑仿中国军事博物馆外貌,楼顶为尖塔红星,高大雄伟,是广东省市级最大的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

也有大学仿照莫斯科大学主楼的风格,建起高校主楼。

莫斯科大学主楼。

它们多位于大学入口处的位置、呈中心轴线对称、有着哥特式塔尖、主楼较高、整体建筑群采用台阶式、建筑整体趋势平直、凸显庄严肃穆感。

清华大学主楼,年落成,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

清华大学主楼。

年建成的南开大学主楼,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仿照前苏联的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庄重。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主楼。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主楼,苏联援建时期的斯大林式建筑,年竣工后见是余家头校区的第一座建筑。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主楼。

黑龙江大学主楼,现为黑龙江大学外国语学部和行政机关用楼。融合了俄罗斯社会主义民族风格的基本框架和中国建筑的装饰。

黑龙江大学主楼。

黑龙江大学主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被国家文化部誉为全国高校“俄罗斯社会主义民族风格”教学主楼三大经典作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国家级一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原主楼,是70年代沈阳的十大地标之一。当沈阳高楼还不是很多的时候,每当人们从沈阳站下车,总能眺望到主楼的“塔顶”。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原主楼。

除了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外,建筑师们受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思潮影响,将西方建筑形式融合中国民族形式“大屋顶”,建造出许多“民族形式”建筑。

尤以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大楼为代表。这是国内第一个根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的方式建造的大规模政府办公楼群。

建筑整体对称,由1栋主楼和2栋配楼组成,每边主立面中部双重山顶,两翼为双重四方尖顶,立面沉重。

“四部”指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重工业部和财政部,“一会”指国家计划委员会。如今,除了“财政部”的牌子外,其他都已改换了门庭。

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也都是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

全国农业展览馆

北京民族文化宫

“一五计划”时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建设了处工业项目,对新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包括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械集团。

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内部。

受苏联建筑影响的居住建筑在国内也陆续建立。

在沈阳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按照标准设计的住宅区——沈阳铁西工人村,托儿所、幼稚园、小学、合作社、诊疗室设施齐备。

沈阳工人村一角

年,“新中国第一住宅区”百万庄在阜成门以西建成,这是西方住宅“邻里单位”的概念在国内的实践,也是苏联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住房。

百万庄住宅平面图。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桥梁设计也保留着时代的印记,见证苏联风格的影响。

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方式和方法,建国初期的建筑设计围绕服务政治展开。受到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思潮的影响,中国建筑设计进入西方建筑形式和民族形式“大屋顶”融合发展阶段,探索如何在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建筑设计上,以表现主义、装饰化为代表的公共建筑,与以合理主义、功能化为主的住宅建筑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这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很多都已经成为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悠久历史的见证。

“苏式”摩登生活

“城市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物。”

建成后的“苏式建筑”开启了“苏式”摩登生活的流行。比如,北京展览馆附属建筑莫斯科餐厅(“老莫”餐厅)、电影院、露天剧场在当时刮起了一波苏式娱乐文化和消费风潮。

莫斯科餐厅

电影馆红色的丝绒盘金花大幕、绚丽的天花彩画、金色花纹柱头的装饰风格,在当时无疑是领先的。

莫斯科餐厅内部。

每年,展览馆电影院上映的苏联影片和兄弟国家影片占据了北京电影市场的主要阵地,电影中的苏式生活引领着北京的文化和艺术潮流。

莫斯科餐厅

位居北京著名西餐厅之列的莫斯科餐厅(人们习惯称它“老莫”),自营业开始,就引起了北京“食民”的激动。基辅黄油鸡卷、乌克兰红菜汤、糕点等苏式食品无不得到北京食客的追随。

红菜汤

有50年代出生的人说“莫斯科餐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展览馆”。于他们而言,展览馆留下的是苏联文化气息,“老莫”餐厅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代人群的共同集体记忆。

注意: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宋珊,孟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俄罗斯(前苏联)建筑设计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陈雳,张瀚文:《苏联建筑风格及其影响下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李扬:《“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以年代的苏联展览馆为例》

王俊杰:《中国城市单元式住宅的兴起:苏联影响下的住宅标准设计》

吉国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